從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不難看出張揚學生個性、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已經成為閱讀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之一。
在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還處于被動地位,學什么,怎樣學,學生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久而久之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長此以往,大多數學生習慣于由教師滿堂灌式地講授,不肯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也不肯開口講話,不愿回答老師的提問,不愿參與小組討論,有的懶于思考不能發言,有的雖經思考卻訥于發言。
為了改變這種消極、被動的閱讀態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信任自己的能力及已具有的經驗,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來,首先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認識到只有自主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才是有意義的,相信自己能夠處理閱讀活動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能不斷地體會到在閱讀中的成就感。其次在閱讀中充分發揮自尊、自信、自主、自強的主體意識,能對閱讀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著興趣、需要、經驗與文本對話。人只有成為自主、自由的人,才會有想象力、創造力。
學生要從自己的個性、認知特點、心理能力及文本特點出發,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對閱讀過程作切合實際的計劃,確定明確的目標,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法、策略,不斷進行自我訓練,保證閱讀目標的實現。當然,作為學生,他還要接受來自教師的合理幫助,但不是迷信教師的權威,在與教師的交往中,以一種平等對話的方式與教師進行閱讀方面的咨詢和探討,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中走進文本、增長學識、體驗情感、洞悉真理、感悟人生。
只有自主的學習活動,學生才能全心投入。全心投入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求答案。惟其如此,才能培養閱讀興趣,提升求知欲望、啟迪心智,從而為獲得成就感而更加努力。
2.養成習慣,形成規律
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不斷總結,上升到規律性的認識。
首先,學會預習。選用自己喜歡的一種讀書方法,把文本讀通讀順,并利用字典等工具書掃清學習障礙,利用文本中所提供的信息,形成初步感受,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收集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以拓寬閱讀視野。
其次,堅持動筆墨讀書。在閱讀文本時,學生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或不懂的,劃下來,將所得感受簡單地記在旁邊,增強閱讀過程中的動手操作能力。
第三,要養成質疑問難勇于探究的習慣。“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牽引器,有了問題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生要積極思考,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持探究的興趣。
第四,學會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在討論過程中能用心傾聽他人講話,快速把握對方說話要領,做出判斷并對照自己的閱讀體會、閱讀方法取長補短,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最后,學會自我評價。“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批判的重要性超過源自別人的評價時,學習者的獨立性與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學會合作
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以,要改變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彼此孤立、相互競爭的封閉模式,開展積極互動,相互激發,相互信任的合作學習。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學會與同學的交流與對話,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權利,并能把握住機會,交換彼此的思想,互通有無。通過小組互助完成閱讀任務,學生之間要積極互動,養成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品質,學會傾聽接納各種不同見解并進行獨立判斷的能力,互相監督、互相評價,每一個人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為小組中其他的成員負責,要面對面地產生促進性的相互作用,開展相互學習。不同的思想觀點相互交換后,每個學生突破了自己的視域局限,彌補了自己的不足,拓展了思維空間,對文本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在閱讀《聽聽那冷雨》時,有小組問:“現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這一句中為什么把這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討論后,有學生認為“現實的傘讓我們想到自然界中的風吹雨打,星期三代指工作日,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中的灰色與艱辛。”有的學生則認為星期三可代指工作日,星期二,星期四同樣能。作者之所以選星期三,是因為“傘”、“三”諧音壓韻,具有音樂美。結合余光中先生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情感及語言表達特點,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兩種觀點的融合將是對這一句話的很好闡釋。正是有了小組成員的互相啟發,才使學生從細小處發現新問題;正是有了學生的交流與對話,才讓學生從各個側面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李靖靖,山東省梁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