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教材,讓教材煥發出新的活力,是作為教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煥發新的活力呢?筆者的體會是:
一、調用經驗走近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教材和學生生活之間巧搭橋梁,調用教師自己的經驗,調用學生平日的感受,讓教材“近”起來,使教材成為學生可接受可感悟的內容。
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有些涉及地域風俗,有些反映了歷史事件。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把相關的資料巧妙地穿插進課堂,增加學生對課文的感性認識。如在教沈從文的《端午日》一文時,筆者布置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向自己的父母親、爺爺奶奶了解本地家鄉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在活動中,學生理解了風俗內容,感受了端午的文化氣息,自然地拉近了與教材的距離。
為使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借題發揮,《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決定棄醫從文,惜別恩師時,他說了句善良的謊話:“準備回國學生物學,先生教的知識也還是有用的?!睘槔斫怍斞浮叭鲋e”的目的,老師講了個故事——有戶人家婆媳關系長期不和。一次過節,兒子用積攢的煙錢,給老母買了套新衣,對她說:“媽,今天你兒媳婦給你買了套新衣,看看滿意么?”老人家頓時眉開眼笑,自此之后,婆媳關系出現了良好的轉機。這實在是一個給人帶來深沉安慰的謊話?。W生受此啟發,紛紛發言,各自介紹了生活中美麗的謊言。原來,在趕集購物、請客赴宴、出外旅游等許多生活的角落,都有這種“謊話”的影子。緩解矛盾、消除磨擦、避免隔閡、安慰病人,往往也需要善良的謊話。學生品味這些“謊話”,豐富了人生閱歷,積累了生活經驗,同時也激發了辯證思維,更好地理解了課文。
二、重視過程,讓教材“活”起來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材料,需要教師和學生能動地、個性化去解讀,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教學的過程。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要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的分析,變讀書、答問的單調形式為課堂上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討論、表演、展示、欣賞、評價等。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是一篇簡短的童話故事,它歌頌了崇高的愛心。筆者在教學時,別出心裁地要求學生排演課本劇。于是,課堂里或三四人合演,或一人獨演,學生在演練的過程中深切地理解了小姑娘的愛心。而后筆者又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改編課文中間部分。有的設置了一個小男孩也去找水的情節,有的虛構了小姑娘昏死過去又被神仙救活的內容,有的想象了七個孩子甘愿獻身戰勝妖魔求得大雨的故事……看看作家的文章,讀讀自己的作品,學生對童話想象豐富奇特的特色感受得更加深刻了。改編課文,其實也是對教材學習的過程。不但能使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使教材“活”起來。
學生學習知識的最好途徑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去探索。教師應該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為動態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圍繞教材提出別樣的發人深思的見解,這種學習過程,會使教材立體化地活生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三、有機補充,讓教材“厚”起來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本次課程改革中的新課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僅滿足于教材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社會需要人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思考材料。
由于語文教材的滯后性,課文的一些內容或觀點可能過時,我們要結合時代的特點,以課文為源頭,發掘新的活水,為課文注入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由于年代相距有半個世紀之久,過去志愿軍戰士那激動人心的英雄事跡一時難以激起學生的激情。這時,可圍繞“最可愛的人—人民解放軍”這個源頭,將人民解放軍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學生就可以從1998年抗洪搶險的英雄事跡,衡陽消防官兵奮勇撲滅大火等英雄壯舉中,深刻地認識到人民軍隊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本色。對舊課文注入新內容,能加深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使舊課文煥發出新的教育價值。
補充同題材名作,擴大學生閱讀面。如課內學蒲松齡《狼》時,可指導學生讀畢淑敏的《神勇的狼》,加強學生對狼的全面認識,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了解事物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念。又如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峽》,文筆優美流暢,引用傳說生動感人,饒有情趣。在《長江三峽》一文的教學中,以此作為比較閱讀的材料,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這無疑增厚了教材,開闊了學生視野。
由節選看全文,由一篇看多篇。教材中往往選編了一些長篇的節選,學習時可指導學生看全文,這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又可以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如上《在烈日和暴雨下》,可提前讓學生閱讀《駱駝祥子》,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節選《在法庭上》,可指導學生閱讀全劇《威尼斯商人》。課內學某一佳作,課外可指導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其它名篇佳作。如學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課外可指導閱讀《項鏈》,讓學生體味小說撼人心魄的魅力,感悟莫泊桑小說結尾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藝術特點。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教師的善于運用?!币虼私處熞淖儭敖探滩摹焙鸵浴敖滩臑楸尽钡呐f觀念,應以學生“如何學”為著眼點,對教材巧裁剪、巧設計、巧補充,讓教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金坤榮,江蘇省吳江市南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