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學習文言文離不開誦讀。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讀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就能理解文章的內容。前人的學習經驗,今天仍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教師須讓學生在經常性的誦讀中培養語感,加強對文言文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的學習與記憶,以逐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何謂誦讀?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詞句的基礎上,用清晰響亮的聲音,反復朗讀一篇篇課文,使朗讀流利上口,一直達到熟讀成誦。作為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誦讀歷來受到重視。誦讀的要領不一而足,誦讀的具體展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誦讀所達到的標準和要求可以不盡相同。根據筆者的探索,古文誦讀存在著由低級到高級的四個層次,或者說四種境界:標準化誦讀、情感化誦讀、表演化誦讀和本色化誦讀。
一、標準化誦讀
這里所說的“標準”,實際上是“基準”,即誦讀文言文時必須達到的最起碼的要求。所謂標準化誦讀,就是按照普通話的要求讀準古文中的每個字音,讀準句子的停頓。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讀準古文中的字音,首先要以普通話標音為準去讀。①對一些現在不常見的字,要認真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可含糊放過,也不可主觀臆測。②對形近字,要在弄清意義的基礎上辨明讀音。如“神祗豈宰殺乎”(《柳毅傳》)中的“祗”,意思為“地神”,讀音為qí,不能誤讀為zhǐ或dǐ。③對多音字,也宜辨明意義,以確定讀音。如“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中的“將”,是“請”的意思,讀為qi ng;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中的“將”,是“率領”的意思,讀為ji ng其次要注意三種異讀現象,也就是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①破音異讀,就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的詞性和意義的情況。如“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里的“王”,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成王業,讀w ng。②通假異讀,就是甲字通假乙字,甲字則讀乙字的讀音。如“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里的“說”通“悅”,讀yuè。③古音異讀,是指文言中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因為專有,就有了定性,從而保留了古音。如“可汗大點兵”(《木蘭詩》)中的“可汗”,讀kèhán;而“勾踐之地,南至于勾無”(《勾踐滅吳》)中的“勾無”,讀gōu wú,等等。
讀清句讀,就是不要讀破句子。要留意三種情形:①貌似雙音節詞。在古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里恰是一個雙音節詞,詞義也不相同。誦讀時須分開讀。例如“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其中的“地方”在現代漢語里是一個詞,但在原句中,“地”是名詞,作主語,“方”與后面的“千里”一起作謂語。因而誦讀時中間要稍作停頓。同理,“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五人墓碑記》)中,“行”與“為”中間也要稍作停頓。②句中停頓。對一些較長的句子,必須辨清語意和語言結構,使讀音上的停頓與語意、語言結構一致。例如:“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在前一分句中,“是時”作狀語,誦讀時須作停頓;“以大中丞撫吳者”是主語部分,也須作停頓。在后一分句中,主語“周公之逮”之后也須作停頓。又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其中兩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助詞,后面要作停頓,跟今天的“也”字的用法有很大區別。③發語詞。古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起領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蓋”“惟”“其”“若夫”“至若”等,誦讀時必須作些停頓。如果與后面文字連讀,就會影響文意的理解。
二、情感化誦讀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文言也是如此。課本中的選文,多為歷經時間長河的千淘萬漉而留下的文質兼美的精品,值得反復吟誦,仔細玩味。誦讀古文,須在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努力讀出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讀出語氣和節奏。這就是情感化誦讀。
不同的篇章所抒發或寄寓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細加琢磨,用合適的語氣讀出。例如:“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表現出一代思想家孟子強烈的救世責任感,須讀出激切、剛厲、理直氣壯的語氣。再如:“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報任安書》)交代了作者蒙受奇恥大辱,為發憤著書而隱忍茍活的緣由,須以悲憤、沉郁、慷慨激烈的語氣讀出。又如:“……而庭街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項脊軒志》)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年輕時書齋寧靜讀書生活恬然自得的情趣,須讀出委婉、恬淡、欣喜與陶醉的語氣,等等。
讀出語氣,即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體現出文章中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這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相反,可通過揣摩文言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子結構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加以實現。①體會文章的語氣,著重于虛詞。因為文言文里,虛詞是表達各種語氣的一種重要手段。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中的“必”,“學不可以已”(《勸學》)中的“不”,必須讀得鏗鏘有力。句末語氣助詞,如“也”“矣”“哉”“乎”“歟”“耳”等,或表肯定,或表疑問,或表感嘆,須讀得聲情并茂。②理清文言句法結構,特別是搞清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以“……者……也”為標志,是判斷句,要讀得堅決、肯定。對變式句更要留意。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二句均采用賓語前置的方式,強化了反問語氣;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則以主謂倒裝的句式,加強了感嘆語氣。③留心修辭手法。《滕王閣序》、《阿房宮賦》、《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詞采華美,音韻和諧,節奏感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排比、對偶、比喻等詞格的運用。正是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方使得文章辭藻豐茂富麗,聲韻珠圓玉潤,節奏鏗鏘鮮明,文氣跌宕酣暢,讀來使人不禁產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沖動。
三、表演化誦讀
表演化誦讀屬較高層次的誦讀形式。如果說標準化誦讀、情感化誦讀更多的遵循某種客觀標準,仍屬于文本化闡釋、照本宣科的范疇的話,那么表演化誦讀則是更富個性化色彩、更具創造性的展現形式。所謂表演化誦讀,是指在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的基礎上,配以合適的表情、動作而進行的古文誦讀形式。
理解和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與語言特色,是表演化誦讀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這個前提,表演化誦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理解和把握的過程,如前述說,可通過體會文言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子結構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而實現,也是在誦讀中以恰當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讀出相應語氣的過程。
但“表演性”卻是最能體現表演化誦讀的特質的東西。表演化誦讀的“表演”,就是展現文章感情和氣勢的輔助性動作和表情,屬廣義上的肢體性語言。也就是說,誦讀中還要用眼神說話,用表情示意,用手勢演義,用各種輔助性動作去渲染造勢,去詮釋文章,去演繹思想感情。表演的合適與否,一方面取決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形式的把握,另一方面也與誦讀者的稟賦修養有關。新課程理念十分重視并倡導對學生進行“生成性”“生長式”教育,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個性。個性張揚是時代的必然趨勢。惟有在個性張揚中,學生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才能和各種潛質方可轉化為現實的能力。表演化誦讀無疑為學生展示特長、張揚個性提供了一個天然的舞臺、合適的契機,也為他們提出了稍作努力便可達到的要求。也不用置疑,表演化誦讀對增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會起到十分有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誠然,進行表演化誦讀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①準確性原則。誦讀時的動作和表情必須有內涵,必須恰到好處地傳達出文章的思想與情感。②適度性原則。不是為表演而表演,不是矯揉造作,也不必拘泥于程式化動作,而要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③感染性原則。表演往往是給別人(特定的聽眾)看的,以引起相應的情緒反應或情感共鳴,所以表演要力求富有感染力。
四、本色化誦讀
為什么一些老藝術家如陳鐸、孫道臨、虹云、喬榛、丁建華等的朗誦令人如癡如醉、回味無窮?為什么2004年首屆全國朗誦比賽精彩迭出、佳品紛呈?就是因為表演者大都達到朗誦藝術的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筆者以為,本色化誦讀正是誦讀的最高境界。
何謂本色化誦讀?本色化誦讀,就是能在很高階段上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誦讀形式。這個“很高階段”主要是指誦讀者在朗誦藝術上有相當高的造詣。誦讀實踐中,我們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同一個文言句子,其意義基本是確定的,但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韻味來;同一篇佳作,不同的大方之家會以不同的聲調、頓挫和不同的表情、動作演繹出各自的“千秋之色”,而且都能深深感染聽眾。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誦讀者不僅準確把握了誦讀材料的內容與形式的特點,而且將本人的個性、稟賦以及藝術修養、人生境界,乃至生活情趣、滄桑閱歷熔進其中了。雖是誦讀,卻能將個體“本色”充分展現,所以叫做本色化誦讀。
本色化誦讀的最大特點是生活化,但又不是任何人的信口雌黃、裝腔作勢都能稱為本色化誦讀的。正如本色當行的元代戲曲大師關漢卿能以最經濟的筆墨、最個性化的語言、最生活化的表演塑造出竇娥、趙盼兒等一系列光輝形象一樣,惟有飽讀詩書、“術有專攻”且參透生活者,方能于一抑揚、一頓挫、一凝眸、一頷首、一舉手、一投足的誦讀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文章的豐富內涵,詮釋出生活的豐厚底蘊,方能讓聽者和觀眾如癡如醉地領略到純之又純的藝術之美,享受到生活的原汁真味。本色化誦讀理當是教者努力探索,庶幾可達的最高境界。同時,這也應是教者用來與學生共勉,探究人生真諦和生活奧秘的方法與途徑。
(薛劍峰,江蘇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