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0期)討論了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有資格教語文?”一個“教”字,曾讓我們倍感親切并體味了不盡的榮耀和尊敬,但今天卻是這樣刺目。我們有資格“教”嗎?一個老師只有“教”,夠嗎?想到“擔任語文教學”、“做語文教師”時,又覺得“資格”不妥了。“資格”似乎是一個客觀標準,于是干脆談一下語文教師最需要什么吧。
筆者認為當下語文教師最需要兩條:(一)執著的事業心;(二)清醒的頭腦和陶醉的狀態。前者是對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語文教師尤甚,并且新形勢下又有新的意義;后者是對語文教師的獨特要求,顯示了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特質。本文只談執著的事業心對于語文教師的意義。
“在互動中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的新課程,第一次把“教師”真正推到了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教師也是一個“學習者”。這個“學習”絕不只是指學習一些新的用來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知識”,而應該是指不斷學習一切的在新形勢下從事“教學”這一事業所需要的、不斷變化的知識和本領。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執著的事業心,必然忽視那些不斷變化的需要不斷學習的東西,從而漸漸成為被時代拋棄的落伍者。唯有執著的事業心能讓人保持永遠學習的姿態。
現今這個信息社會,教育已由塑造型變為服務型。這就需要一種關照并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民主,“鼓勵”、“愛心”顯得尤為重要。“心中要有學生”、“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我認為這種只著眼于人的愛還是“小愛”,源于“執著的事業心”者才會有“大愛”。“非典”時期,鐘南山院士忘我工作的精神讓人感動,他的話更讓人深思,“我不想說拯救病人的話,攻克‘非典’是我的天職”。在這里,對事業(攻克“非典”)的執著追求,超越了對病人個體(亦或是一群)的“小愛”,而顯現為對整個人類(現在和未來)的終極關懷的“大愛”。也正是這一點激勵他忘我工作并做出重大貢獻。語文教師也應有這種“大愛”——執著的事業心。有了執著的事業心,就會很自然地去“愛學生”,愛教學本身,愛語文學科,并會創造性地做好僅憑“愛”所不能做好和做到的事。
只有“愛”是不夠的。父母愛孩子,但不能代替學校教育,更不必說某一專業(學科)方面的教育。教師只有“愛”也是不夠的,有了執著的事業心,就會像科學家進行實驗研究那樣時刻關注教育對象的細微變化和微小反應,頑強地進行分析、思考和改進、完善。為此,就能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就會有克服困難的極大熱情,就會不斷更新理念,也就會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換言之,執著的事業心會要求并促發教育科研意識,使教師以研究的心態和眼光對待和認識自己的學科教學,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斷認識教育教學規律,不斷修正和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
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機制,致使學習與生活嚴重分離,學生人性扭曲,缺乏創造,缺乏對生活的基本熱情。表現在作文中就是“空”和“套”,沒有自己的話,千篇一律,因而套路程式,千人一面。教師急于提高學生作文能力,便大講寫作技巧。向書籍中尋找答案,看“三老”思想,翻報刊雜志,鉆研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常常為一點點啟迪而歡欣鼓舞。于是“試驗——小成功——新失敗——再學習”,樂此不疲;于是細心觀察學生的一絲一毫的變化,“分析——思考——改進”,生生不息。經過長達四年的探索,筆者創立的“作文創新與隨筆訓練”實驗讓數不清的學生受益,方案本身也得到了專家肯定,2002年被評為全國中語會“全國中學語文優秀教研成果一等獎”,2003年獲山東省政府“首屆省級教學成果獎(中等以下教育)”。
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和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特殊性,使很多人誤認為語文老師,誤認為語文課誰都能指手畫腳地評論,面對來自學生的、同事的、領導的,精神的、物質的種種壓力,唯有有信念者,有執著事業心的人,才能勇敢前行。
學生的不理解、不接受,最易使教師喪失信心。學習語文的很多科學作法往往是經驗的總結、成功者的體會,其中道理很難闡發清楚。比如“閱讀—札記”的習慣,日常練筆的習慣,背誦習慣,對于語文學習本是極端重要的,但要讓沒有這類習慣的學生重新建立這類習慣太難了。他們往往一開始就帶有一種拒絕心態和功利心態。認為讀兩篇文章就能提高閱讀能力,寫兩篇習作就能提高寫作能力,就應得高分。一旦不能立竿見影,就會畏難。其實語文教學中這種先進教學方法與學生落后認知習慣之間的矛盾大量存在著。面對這種現實,不顧學生反對硬性規定和一味順應學生的不良習慣都將失敗。
語文教學的多變性,給教師認識學科性質、理解學科教學規律都帶來了難題,非有執著的事業心的人難以有所建樹。
(石春花 張建新,山東省鄒平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