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把“形成傳統(tǒng)文化底蘊”確定為學習文言文的價值追求。同時要求“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一點也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離我們時代久遠,且語言簡約、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佶屈聱牙,難以理解,因而產生厭惡文言文的情緒,甚至會談“古”色變。為改變這一現狀,實踐新課標精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感悟作家,走進作品
由于年代久遠,那些曾塑造過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載著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師們在歷史的風塵中面目越來越模糊,他們的名字對這些整天埋頭于題海戰(zhàn)術的中學生而言,有一層歷史的隔膜感。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是流水作業(yè)式地介紹作家的姓名、字、號、籍貫、代表作品、所屬流派等,而學生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去記這些文學常識,因而學生一開始就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激情。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時,接受美學認為,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相融合,才能談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挖掘作家作品豐富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對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尤為重要。
如《師說》是傳統(tǒng)的背誦篇目,是議論型的文章,學生一開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學習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寫的《讀韓愈》一文,并讓學生寫閱讀筆記,暢談感受。于是同學們腦海中呈現的韓愈不再是一個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變得很豐滿。學生感動于他為諫迎佛骨,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須揭龍鱗,然后義無返顧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動于他到了潮州,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竭盡所能為潮州蒼生辦實事:辦學堂、廢奴婢、去鱷魚、興水利,最后盡讓一方山水都改姓為韓。于是那位長須弓背一步一顫的堅毅身影活在了學生的心中。許多同學對“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該如何對待生命中的挫折。學生帶著對韓愈的理解與感動去讀《師說》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走進作品感受韓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體現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較難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個成語“窮而后工”,然后本著“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則,采用設疑激趣——人生永無挫折就是幸福嗎?吊起了學生的胃口,學生們議論紛紛。然后重點介紹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后一再被貶顛沛流離,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運,隨后推薦同學閱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學生讀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學說:“原來挫折對人生而言,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有的同學說:“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統(tǒng)的版圖上挪來挪去,被一貶再貶。但是他的不幸卻又是民族的幸運,華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構建。”帶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文章的角色。
當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感悟了杜牧的放誕不羈而又憂時濟俗的情懷,賈誼的才氣縱橫而又懷才不遇的憂傷,陶淵明淡泊寧靜而又能躬耕田壟的執(zhí)著……那一篇篇古文對學生而言,就是一扇扇開啟心靈的窗戶。
二、發(fā)揮主動,熟讀成誦
新課程標準認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文言文課堂教學耗時多效果差的又一原因是教師包辦過多面面俱到。教師從字詞的用法到句子的解釋,再到思想內容的概括無所不講,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依據新課標精神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一)注重預習,尋疑找惑
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以憑已有的知識儲備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90﹪的內容。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和探究出來的。只有學生自己“讀”出來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體現。因此應該讓學生自己借助已有條件充分閱讀文章,在疑難之處做標記,留待課上提問討論。這個步驟一開始一定要嚴格要求,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翻譯能力。
(二)熟讀成誦,吟讀感悟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宋朝朱熹也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應該充分重視文言文課堂的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疑,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誦。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討論解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幾個步驟去讀。首先,讓學生對照著注釋把文章從頭到尾邊讀邊譯,老師巡視指導,讓學生把自己還沒弄懂的地方圈出來,同時整理到筆記本上,可以問同學,也可以問老師,直到真正弄懂全文為止。其次,讓學生試著不看注釋誦讀文章,在還不能記住意義的地方作出標記,然后將這些難記的知識反復地記憶。
過去對文章的賞析是在學生對文章很陌生的基礎上教師灌輸的。但是當學生真正在吟誦中讀懂了文章,便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教師再稍加點撥,一篇文言文便會血肉豐滿地屹立于學生的心中。
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教師一定要做好組織指導工作,盡量讓每一位同學都能進入學習狀態(tài),達到教學目標。同時要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明白誦讀對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謂根基扎得深,果實才芬芳,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愉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
(楊艷梅,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