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受到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里少了些靈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陳腐教條、循規蹈矩、千人一面。許多教師把寫作單純看作是一種思想方法論+寫作技巧的產物,忽視了學生作為寫作過程中的主體應有的情感和思維。于是,當我們閱讀作文時,只看到了沒有血肉的所謂“技巧”和一些空話、套話、假話,學生最想說的話卻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作文的本質是學生的內在情感和獨特個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豐富多彩的生活應該是寫作的源泉。青年文學刊物《萌芽》雜志聯合北大、復旦等七所中國高校,于1998年12月發起了一場以沖擊“惟理性教學模式”為目標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旗幟鮮明地摒棄那種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蒼白貧血的應試作文,試圖還學生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卸掉了那種理念的面具以后,濃縮了生活原生態的作文便具有樸實誠摯的感人風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復賽中那只倍受關注的略有殘缺的蘋果那樣平常而耐人尋味。
提倡“回歸生活”的寫作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不是為寫作而寫作,為寫作去編造生活,而是為了人的需要去寫作,使寫作成為生活的必需。語文生活教育觀認為,語文教育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興趣,動機棲息的土壤。曾在中央電視臺上映的《大宅門》可謂是家喻戶曉,轟動一時。劇中那充滿著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的情節讓億萬觀眾產生了共鳴。導演郭寶昌在《我與<大宅門>》中說:“我自幼在大宅門里生活,成長于大宅門,……大宅門的恩恩怨怨、血淚情仇,幾度興衰,我耳聞目睹,親歷親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我的情懷,我想把它獻給讀者,獻給觀眾,這成了我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可這樣一些人,魂牽夢縈地跟隨著我,使我努力,使我騷動,我寫出來了,拍出來了,我松了一口氣,死亦瞑目了。”這不是很好地闡釋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嗎?
注重作文教學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首先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學生生活很單調、很乏味,他們迫于升學的壓力而不得不“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其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這其中,既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情,又有平凡的小事,生活的本來面貌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真,平凡即是美。只要你肯留心,處處有生活,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其次,要善于感悟生活。雖然寫作的動機、寫作的材料來源于生活,但是寫作不能照搬生活,而必須有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要讓學生在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中,用敏感的心靈去尋覓真善美,去開采生活中的智慧和意趣,這樣的文章才是有靈魂的文章,有色彩的文章。只有學生擁有一顆感悟的心,他們才能于風光綺麗,山巒疊嶂的地方,看到山勢的奇偉;于潺潺的流水聲中,看到大自然的清澈;于野花的芬芳中,聞到春天的氣息。感悟對于寫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深刻感悟寫出的文章才是耐人尋味的。
十七、八歲的中學生思維敏捷,情感豐富,他們以獨特的方式體味著人間百態,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獨到的見解。尊重學生的這些感悟,這很好地體現了教育的真諦——“以人為本”。
寫作中,這種“以人為本”主要表現在:
首先,尊重學生的心理。傳統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和體驗,忽視學生的精神生活和對自我的認識。21世紀是閃爍著生命光輝的人性化時代,這必然要求我們把學生當做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予以尊重,并關注其精神世界和心理發展。青春的心理固然有歡樂、進取、昂揚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傷感、苦悶、彷徨。有位“從來都把淚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忍不住淚流滿面,在“心理筆記”中寫道:“嘗試著流淚,可以宣泄郁悶,解脫痛苦,就像雨過天晴,有一種清爽明凈。”而最可貴的是她的老師在評語中這道:“在率真中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在清純中呈現著心地的善良”。這種人性化的評語,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保護了學生敏感而誠懇的心。
其次,尊重學生的思維。中學生的頭腦是一個極為活躍的動態系統,學生常常會有一些奇思異想,在他們的作文中也常有他們個性化的表述。作文《0的斷想》,有的同學寫道:“0”是實數中間的一個,在0的下面,有一個龐大的負數集團,在0的上面又有一個龐大的正數集團。當人站在0上,心情一定不一樣。一個從正數集團落到0點上的人,一定是悲傷的,因為他失敗了,敗得一無所有,一個從負數集團升到0點上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因為他成功了,他超越了最大的負數……”尊重學生的思維,就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化,要鼓勵他們敢想、敢寫。走進學生的思維世界,你會發現那里充滿著新奇,充滿著創意,讓你應接不暇,那么,何必要把這種百花齊放的思維塑造成一個模子呢?我們的教育要的不正是這種與眾不同嗎?尊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發現,這樣才能擺脫長期以來束縛學生寫作的條條框框,才能激發起學生創作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達到真正的以人為本。
讓寫作返璞歸真,回歸生活,讓它充滿人性化,這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滿怡,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