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試圖進一步從數千年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反思傳統文化,提倡科學民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作出了非凡的成就。由于種種原因,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揚棄中,有時、有些地方我們走過頭了,在對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漢語的看法上,我們有過于偏激的一面;而國民教育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淡化處理就是一個顯著的明證。
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味地重視現當代文學、現代漢語,輕視古典文學、古代漢語,重視現當代教育理念,輕視或忽視中國古人的成功經驗。幾千年的文明以及世界范圍的文化交流與實踐反復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古老文明以及她的載體——中國古代漢語、古典文學以她獨特的內蘊、獨特的魅力不斷放射出掩飾不住的燦爛光輝。
語文是工具,但不僅僅是工具。語文要教人學會寫字、說話、寫文章,更要教人學會欣賞和創作文學藝術作品,使人的靈魂得以凈化得以升華,更要為改良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學生為做人而學,為心靈的愉悅而學,為自我實現而學。這是語文教育的本源,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詩意”教學,集中體現了語言文學及文化教育的全部美好特質,她像一把利刃,秉承先賢遺風,吸取現當代教育理念,必然擔負起這種理性回歸的歷史重任,換來語言文學教育的春天,還其神秘而美好的本來面目。
“詩意”教學源于詩——源于詩的意境,源于詩的美與欣賞。而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詩熔鑄了詩人的生命,詩人的靈魂。詩充盈著詩人對真善美假丑惡的深刻感悟,充盈著喜笑怒罵、真情、美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充盈著感天動地、共鳴千古的美妙意境。
“詩意”教學,就是用詩的魅力武裝教師,武裝課堂,讓詩的美、詩的意境轉化為語文課堂氛圍的特質,讓詩人的靈魂成為籠罩課堂凈化心靈的精靈,從而使詩化的教師、詩化的教學環節、詩的天生麗質吸引著如饑似渴的莘莘學子。
“詩意”教學,要從古典文學抓起。淡化文學常識、作者別號、生卒年月、作品集、集子內容,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知道作者是誰、什么時代就可以了,別的資料可以查。有些文章不必總結什么寓意、什么含義、什么中心,而要讓學生欣賞到美的語言、美的意境,陶冶性情,產生樂趣。對于那些主觀性強的問題,不要什么標準答案,要尊重科學,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討論,可各持己見,可求同存異。
“詩意”教學更要從古典詩詞抓起。不要把最難的、最枯燥的內容安排在較前的環節里,安排在學生追求美,獲取知識的路上,成為絆腳石,使學習索然無味,學生知難而退;要將最美的東西最先展現在學生面前,要讓他們望梅止渴般追求“天生麗質”的美,知難而進,讓他們懷著迫切的愿望主動摘掉“姑娘”的面紗而享受美,享受成功的快感,享受獲取知識、受到激勵的愉悅。
采用“詩意”教學的方法,古典詩詞可以,其他文學樣式的教學同樣可以?,F當代詩歌脫胎于古典詩詞,有共通之處,而且沒有文字障礙。許多優美的散文,用散文的語言塑造詩歌的意境,同時借助音樂語言、繪畫語言、電影語言等各種藝術形式為我們的語文課堂營造“詩意”的氛圍,從而使我們真正地實現“詩意”教學,實現語文教學的理性回歸。
“詩意”教學——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理念,“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是情,是景,是美人,誰不愿揭開她的“面紗”呢?因此倡導“詩意”教學,呼喚語文教學的理性回歸就成了時代的必然趨勢。
(劉元龍 趙廣志,江蘇省儀征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