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語文是喜歡還是討厭,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質量。學語文,不可能立竿見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積月累,俄國教育家烏中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學習的意圖。”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更有吸引力呢?我覺得,語文教學要力求四個“度”。
(一)教學內容力求濃度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語文教師必須牢牢把握住這塊陣地,在這里讓學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接觸到廣泛的知識。如在上《長亭送別》這一課時,我們必須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元雜劇及相關的戲劇知識,《西廂記》故事的發展流變及影響,《西廂記》化用的詩句和典故,郵票與繪畫等藝術形式的《西廂記》等應掌握的內容知識,包括理解課文的層次及感情的變化,揣摩語言,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妙趣橫生的情景交融。還可以放映《西廂記》的一些片斷,如《拷紅》、《聽琴》等,讓學生加深印象,增進理解。還可以選取不同體裁、不同情調、不同抒情人物的相關內容進行全面的涉獵和搭配。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柳永的《雨霖鈴》等,借此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和情感視野,使他們真正達到的目的。甚至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欣賞和借鑒資源,如《梁祝》(歌曲或小提琴交響樂)、《泰坦尼克號》主題歌、《送戰友》(電影主題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長亭送別》為主體內容,為《西廂記》寫一首主題歌。
總之,語文的課堂教學內容要做到信息量大,知識面廣。
(二)教學目標力求精度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目標一定要精確。目標明確,使學生對新知識應達到的水平和掌握的范圍做到心中有數,教師通過講授、提問、練習或自學形式,緊扣目標進行教學,力求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目標一旦明確,教學活動方式就要嚴格圍繞目標進行,切忌廣種薄收。課文前面的“學習重點”提示,是編者根據課文本身的內容精心設置的,它提示了閱讀課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應作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指導思想和依據。因此好多時候我們不必舍近求遠。如《拿來主義》一文,課前的“學習重點”提示了兩點:一是“總體理解文意”,二是“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這兩點實際上涵蓋了本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應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兩個中心問題,制定具體目標。圍繞第一個問題,可啟發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考慮制定目標:本文談的是什么話題?針對什么而談?作者的觀點如何?作者說理的思路怎樣?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等等。這樣,既緊扣總體目標,又使課前目標具體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會深入實在,有所把握,有所收獲,圍繞第二個“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材料,捕捉具體的語言信息,如引導學生抽取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動詞(如捧、送、掛……),以領悟魯迅諷刺語言的含蓄性,引導學生捕捉生動鮮活的比喻(如煙燈、煙槍、姨太太等)來品味魯迅諷刺語言的形象性,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入木三分的反語,以揣摩和理解魯迅先生諷刺語言的深刻性。課堂教學目標精確,使學生一課一得,課課有得。
(三)語文訓練力求強度
語文能力包括讀、聽、寫、說、思等方面,語文訓練也應從多方面入手,并且要求達到一定的力度。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強有力的訓練。
1.古詩文背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材里的詩文那當然是非背誦不可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增加一些名作,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自居易的《長恨歌》等。兩年下來,要求必須達到三個“一百” (詩—百首、詞一百首、短古文一百篇)。通過課前檢查、課后默寫、背誦比賽等各種手段,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記住,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2.閱讀訓練。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積極啟發引導學生琢磨體味,明其旨,得其法。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以后,我們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大語文觀,向學生發出“讀50部書”的倡議(包括必讀書目和薦讀書目),其中還增加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同時要求學生作好50000字的讀書筆記。
每學期的期中、期末進行檢查、評比。檢查中發現,學生看書之多、理解之深、觀點之獨特,是我所始料未及的。這終于讓一個語文教師看到了一點希望、感到了一點欣慰。
3.寫作訓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前人的寶貴經驗。厚積才能薄發,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作文訓練也應有序地進行。從高一到高三,有一整套的訓練計劃,要求“每周至少一隨筆,兩周必寫一大作”。形成制度,雷打不動。再加上考場作文、校刊投稿、各種征文比賽,每個學生每學期的練筆不少于50篇。作品的批改,采用自改、自批、自評與互改、互批、互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充分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教學方法力求法度
呂淑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教無定法,重在實用。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在教學方法之間,甚至很難有優劣之分。用葉圣陶老先生的話說就是:“凡是能讓學生得到實益的就是好方法,而不在于形式。”能讓學生得到實益,這就是最大的法度。因而,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選擇的教學方法,只要能達到教學效率最高、目標實現最優,那就是最好的。如析題法,是一種以題帶文,從而深刻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教學方法。一個精彩的標題,總是言簡意豐,即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承載盡可能多的信息。把握了標題往往就把握了打開文章大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便可以登堂入室。如《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標題信息豐富。我們可以讓學生反復審讀品味文題,仔細思考標題隱含的信息。學生就會發現如下信息:第一,題中“談”字說明了本文屬于議論文;第二,“談”的賓語是“《水滸》的人物和結構”,這表明本文是文學評論;第三,“《水滸》”這一定語點明了評論的對象。接著我們可以相機點撥:作者的評論角度是“人物和結構”,評論的重點是“人物”,“人物和結構”是文學作品藝術特色方面的問題;這一標題實際上已經暗示了文章的結構形式
人物
談——《水滸》的 和
結構
切入法也好,誘導法也罷,只要能夠讓學生掌握知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那就是好方法。
語文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完成,只有真正把握這四個度,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化難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俞貴娟,浙江省義烏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