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學法國,深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追求一種朦朧飄忽的詩風,意象朦朧、含蓄。此詩寫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變后不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五四”運動中激昂飛騰的理想同大革命現實相脫節的悲劇感,表現出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所求不可得的惆悵。詩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飄忽朦朧的,悠長寂寞的雨巷,頹圮的籬墻,一切都是那樣“凄婉迷茫”。詩人把大革命失敗時的那份憂郁浪漫化,營造了一種朦朧而幽深的意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詩人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譽。
二、設計思想
(1)繼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要求,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格境界。
(2)把《雨巷》作為詩歌單元的結束課,進一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讀詩歌,培養他們讀詩、品詩的悟性及能力。
(3)鑒賞現代詩應牢牢地抓住意象不放,讓學生在誦讀品味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教學中滲透課題意識,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動態資源的積累,做到“問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二)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進而激發學生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注自我的意識和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象征的手法。
(2)體會本詩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義。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及師生互動。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方法
誦讀法、質疑感悟法、交流式。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
(1)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一:參讀(多媒體)。
學生自主介紹《雨巷》的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適時補充。
(2)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二:美讀(多媒體)。
學生自由朗誦,分組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對詩歌的節奏、語調、輕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導,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味。
(3)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三:議讀(多媒體)。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析疑、答疑。
(4)現代詩歌賞讀方法四:比讀(多媒體)。
課前選了一首戴望舒后期的作品《我用殘損的手掌》,體味詩人前后期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情感,進而全面了解一位詩人。
(三)小結
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賞讀現代詩的基本要領及寫現代詩的要求,培養學生讀、賞、寫的興趣和能力。
九、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現代詩歌的學習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豪邁大氣,風流才子徐志摩的瀟灑飄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對多難的祖國,面對多難的父老鄉親,詩人聞一多、艾青所發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讓我們撐一把油紙傘,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聆聽瀟瀟春雨,感受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的寂寞惆悵。(老師投影第一幅畫面)
師:從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懂得了讀詩得先了解詩人及其創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學愿意講講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生1: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32年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
師:不錯,看來你對戴望舒還是很了解的,我想知道你是從哪里知道這些的?
生1:上網查到的。
師:老師覺得你很注重他的經歷,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雨巷》,是什么情況下寫出來的。有誰替她補充一下?
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不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孤寂惆悵,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追尋和不能實現的深深失落。
師:非常好。我們把兩位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再來誦讀這首詩就容易多了。
師:投影第二幅圖片。“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一:參讀”,“論其詩知其人”,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詩的創作背景、詩人的文學主張。
老師:(補充)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憶,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厭倦,感傷氣息濃重。抗戰爆發后,戴望舒從憂郁的夢中驚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風格不同的歌頌抗日戰爭的詩篇,不僅抒嘆個人的苦難,而且抒發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投影第三幅圖片)。戴望舒早年留學法國,深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特別是法國作家魏爾倫(板書),魏爾倫是巴黎公社時期的知識分子。巴黎公社失敗后,知識分子的沮喪失望與周圍骯臟丑惡的環境構成了一出悲劇。戴望舒是“五四”中走過來的青年,被“五四”激發的熱情和大革命失敗的惆悵形成了詩人特有的情結,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結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憂傷而惆悵。
師:請同學默誦一遍(學生默誦)。
師:詩歌要反復誦讀。理解如何,從你們的朗讀中就可以看出。(投影第四幅圖片: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二:美讀)
師:先請我們班女同學來朗誦幾段。
生:(朗誦)
師:感情基調把握很好,只是覺得軟綿綿的,無力,要知道憂傷并不等于無力,要從內心體會。有哪位同學愿意試一試?
(一女生開始朗誦,語調低沉,老師巡視)
(朗誦完畢)
師:大家感覺怎么樣?
生:聲音小了一點。
師:語調節奏輕重處理怎么樣?
生:節奏把握很好,語調也符合感情。
師:輕重音處理得好不好?
生:不太好。
師:老師覺得有些地方也需要改改。如第一節最后的“姑娘”,第二節“哀怨又彷徨”,第三節“彳亍”,第四節的“飄過”等等地方要重讀,聲音要舒緩,不要急。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誦一遍,注意老師剛才說的幾點。
生:(自由朗誦)
師:(巡視,個別指導)
生:(朗誦完)
師:朗誦時要注意語調、節奏、輕重,下去以后再好好體會。
師:同學們現在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能否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詩人筆下的文字轉化成畫面?請同學們拿出紙筆,試著畫一畫。
師:(放《雨巷》的朗誦帶)大家耳朵里聽,心里想,手中畫。有沒有同學到講臺上來畫?
生:(有一男生和女生自告奮勇上來畫,其他同學邊聽朗誦邊畫)
師:巡視,觀察。我看到有些同學把丁香般的姑娘畫成了魔鬼一樣。
生:(笑)
生:(講臺上的一女生先畫完)
師:大家感覺怎么樣?有沒有畫出雨巷的韻味?
生:好像沒畫出下雨的感覺。
生:(笑)
師:同學們的眼光很敏銳,一下子發現了問題,你畫的有沒有這種感覺?
生:有呀。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畫的與大家分享一下。
生:(拿自己的畫作展示)
師:雨巷的韻味基本畫出來了。(在投影儀上投影)撐著油紙傘,悠長悠長的雨巷,這些特征體現得很好,不錯。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余學生看后大笑)
師:他畫了兩個人物一前一后,很寫意,請大家欣賞。
生:(學生發笑)
師:沒看見雨巷,只見到小辮。
生:(大笑)
師:還有沒有同學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他們的作品展示后,其余學生看后大笑)
師:雨巷在哪里?
生:(笑)
師:哦,找到了,在后面,他的這幅畫,人物的比例過大,景物的比例太小,看起來就不太協調,有點頭重腳輕。
生:(笑)
(講臺上男生畫完了)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的這幅畫用筆繁雜,畫了兩間相對的房子,但悠長悠長的雨巷不見了,女同學畫的雖然只有幾筆,但雨巷的韻味出來了。
生:(聚精會神地看)
師:把文字的東西轉化成畫面,這是我們要努力做到的,是我們讀詩賞詩的基礎。詩人是把自己的情感(憤怒也好高興也好)轉化成文字,轉化成畫面。憤怒了就有了波濤洶涌的大海,就有了風雨雷電,高興了,就有了鳥語花香、春暖花開。我們讀詩就要反過來,要透過一幅幅的畫面窺探詩人的內心情感。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同學們在自學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
師:(投影第五幅圖片,現代詩歌賞讀方法三:議讀)
女生: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寫實的還是有象征意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味,老師再重復一遍她的問題,請大家討論討論。
生:(前后討論,小組討論。)
師:好,有沒有哪個小組有自己的看法,想好了,可以先說。
男生:用“丁香”來形容姑娘,是因為丁香的顏色是白色或紫色,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而《雨巷》中就表現出詩人的憂傷,詩人的情與景剛好切合。
師:哦,詩人找到了很好的對應點,我覺得詩人最難的不是抒發情緒,而是以什么樣的意象來表達這種情緒,太熟了,大家都用過,太生了,大家都沒見過,不能引起共鳴。好,老師準備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投影丁香的五幅圖片)
生:(看圖片)
師:看,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看圖片)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很容易引發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詞,同學們現在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我們再來看李寶欣同學的第二個問題,請李寶欣同學再重復一遍。
生:丁香般的姑娘是實指還是有什么象征意義?
師: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師:何以不存在?
生:是詩人虛構出來的。
師:詩人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人物?
生: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作為理想的化身。
師:他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覺得他那個時候心中充滿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確,雖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筆下的姑娘既美麗又飄忽不定。
師:我看他想法很有道理,其他同學覺得怎樣?
生:我覺得詩人筆下的丁香姑娘是寫實的。
師:你有什么根據?
生:我上網看過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在與一位姑娘熱戀,詩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熱戀的對象。
師:所以你認為他是寫實的。
生:對呀。
師:戴望舒的這首詩有些人確實把它當作愛情詩來解讀,理由也正如剛才這位同學所說,但更多的人是把它當作政治詩來解讀,我想不管是政治詩還是愛情詩,我們要懂得詩人筆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憑空而來。
生:老師,那你的看法呢?
師:我比較同意第二種說法。大家別忘記了我們前面講到的背景知識,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詩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悶,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因而筆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飄過。
好,我們再聽聽其他同學有什么問題。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把《雨巷》寫得那么悲涼?
師:注意她用了一個“悲涼”,有沒有同學幫她解決這個問題。
男生:我想這和詩人寫此詩的心境有關,詩人內心的寂寞惆悵與雨巷的寂寞剛好吻合,因而給人感覺悲涼。
師:我覺得他回答得非常準確。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看法?
生:沒有。
師:那好,我們聽一聽下面同學的其他問題。
生:詩人為什么撐一把油紙傘而不是布傘,都下雨了,油紙傘根本擋不了雨,為何還要用它?
師:為什么不穿雨衣,或蓑衣?
生:(大笑)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幫他想想,看有沒有合適的答案。
生:油紙傘很容易破,這與詩人理想的破滅剛好吻合。
師:哦,找到對應點了,那撐一把紙傘不就得了。
生:(笑,議論)
生:我覺得是太貧窮了,沒有辦法。
師:我現在要是撐一把油紙傘走在廣州的街頭,你認為是貧窮還是浪漫?
生:非常浪漫。
師:看來,大家也不認可這位同學的觀點。老師認為寫油紙傘一是寫實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紙傘,很普遍;二是寫虛的,雨打在油紙傘上,飄忽朦朧,與悠長悠長的雨巷剛好營造了一種幽靜朦朧的意境,換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陽傘更不行。
生:(大笑)
師:大家提的問題老師真的很欣賞,說明同學們在自學過程中確實花了功夫,因為時間的關系,其他的問題要留到早晚自習的時間來解決,請同學們做好準備,到時老師再和你們一起研究研究。
師:好,我們現在一起有感情地朗誦一遍。
生:(齊讀)
師:(投影圖片,現代詩歌賞讀方法四:比讀。投影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生:(齊讀完,看字幕)
師:大家剛才讀得比前幾次好,尤其是重音把握較好,明天早讀再好好體會,最好能完整地背下來。
師:這是戴望舒后期詩歌的代表作,詩歌的風格有很大的改變,請同學們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課外查閱一下這首詩的內容、寫作背景,體會它的情感。
(下課鈴聲響了)
老師: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里,下課。
學生:謝謝老師。
十、教學反思
現代詩歌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語言環境,陌生的是詩人的情緒以及傳達情緒的手段,因而讀起來似懂非懂,有似曾相識又遙不可及的感覺。《雨巷》作為現代詩歌的結束篇,我想在教學中既要充分地引導學生鑒賞,又要對前段學習作一個歸納總結,因而在備課時,我把兩種思路融合在一起。在鑒賞《雨巷》時,牢牢抓住意象不放,講深講透“丁香般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讓學生從中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把讀詩的方法和步驟有意識地滲透到《雨巷》的教學中。課前學生們作了預習,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我鼓勵他們在學習小組討論,最后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課堂上解決,學生們課下學習很積極,這一方面有我們平時養成的自學習慣,另一方面有我們一貫堅持的考評機制。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課前的設計。
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很濃,提問答問都很積極,思維有深度也有廣度,聽課的老師普遍反映很好。教完這一課后,我覺得還有很多教學環節值得改進。首先,課堂的節奏還不是很嚴謹,特別是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在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方面做得很不夠,有的地方甚至很膚淺。其次,作為詩歌教學,營造的氛圍不理想,學生進入到情感層面的東西少了,情感體驗不夠,整堂課表面上很活躍,但對學生的震撼力不夠。再次,畫畫的環節處理不太好:一是學生花時過多擠占了后面的課時;二是偏離了語言教學這個中心。如果改成語言表達,對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能力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堂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注重了情感的培養和方法的指導,凸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今后教學要加強和學生的雙向溝通,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資源。
(石和平,廣州番禺區禺山高級中學)
點評:
這堂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一是師生自始至終在一個民主、和諧、活潑的氛圍中,課堂氣氛很輕松,學生笑聲不斷,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二是體現了“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關注到了每位學生,關注到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三是整堂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同學的參與面非常大,思維很活躍。教學設計比較好,文學趣味很濃,老師講課的語言也很有詩味。整堂課體現了很強的人文性。四是較好體現教師“導”的作用。石老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創設了一個特定的動人的情境;老師在詩歌教學中營造了三個“我”,即詩中的“我”——老師自己的“我”——學生中的“我”;通過對詩中審美對象特征情感的解讀,引導學生去揣摩體味,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堂課不僅深深感染了學生,也深深感動了聽課者。
但課堂有些環節可以做得更好些,第一是可讀得多一些,在讀字上下功夫,讀中悟意,讀中悟情。第二是學生畫畫,是否應該有一個更好的方式,能否變成語言的轉述,回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讓學生多層面領悟詩中的意境。因為學生美術基礎不等,即便有些同學理解了,也不一定畫得好,不要把語文課上成美術課或歷史課、地理課。第三是油紙傘這個意象,沒有講透,油紙傘給人的是一種古雅的感覺,因其古雅就形成了距離感,這種審美心理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常見的,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王土榮,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