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加德納認為人有七種智能:語言(言語)、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關系、自我認識智能。幾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數種智能組合在一起解決問題或生產各式各樣的專業的和業余的文化產品。他還認為:只要大腦沒有受傷,如果有機會接觸利于培養某種智能的環境和條件,幾乎每個人都能在智能的發展上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根據這種理論,在中專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可創造一種利于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的環境和條件,使學生得到提高。
如何創設環境和條件?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個別幫助和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標準。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理念就是這種觀點的延伸。
經過實踐的探索,筆者發現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運用發展性的學生評價方法,可以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使每個學生口語表達的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關于發展性學生評價
(一)發展性學生評價的概念
評價,即教育評價,現又稱作“課程評價”,是對學校的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道德判斷,為不斷自我完善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包括學生評價、老師評價、狹義課程評價、學校評價等所有評價領域在內的教育評價活動。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基本方法有診斷性、形成性、終結性評價以及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他人評價等。
發展性學生評價就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學生評價理念和評價體系。它是新課程評價提出的理念。這種理念和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是一致的。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理念就是這種觀點的延伸。過去很多教師已作過嘗試,但未能廣泛應用。
(二)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特點和作用
為什么要應用發展性評價?它與傳統評價方法相比,有哪些優點?
過去的評價由于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激勵、發展的功能。評價重心仍過分關注活動結果,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評價標準機械單一,過于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學生個性發展和個體間的差異性,忽視他們在不同時期的進步和努力。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評價相對忽略,或缺乏有效的評價工具。因此,造成評價結果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情況,不利于學生進步。
發展性學生評價的特點是:基于一定的培養目標,并在實施中制訂明確、具體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它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達到目標,而不是檢查和評比,注重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倡導評價方法的多元化,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
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和獨特價值,運用評價方法,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及時診斷學習問題,及時矯正。發展性學生評價,可促進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傾向,增加發展的自主意識,有利于學生更多地關心自身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克服偏差,全面提高素質。
二、發展性學生評價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作用
口語交際教學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準確流利說普通話的水平,培養學生運用普通話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教學內容包括朗讀、即席發言、交談、演講、辯論等,內容編排由淺入深。語音基礎和朗讀能力的考查應是教學評價過程的起點。
中專(學)生具備一般的普通話語音知識,具有一定聽說能力,但由于方言、教學質量、家庭、個人興趣等原因,水平參差不一,大多數學生語音不夠準確、表達不夠流暢。結合口語交際教學的實際目標,教師應在靠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上擴大知識的范圍、提高教學的要求,用發展性的評價方法使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在中專(學)口語交際課程教學中運用發展性學生評價,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了解他們提高口語能力的具體需求,幫助認識已有的水平及發展的可能,使他們建立自信,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較快的發展;而且,評價的重心在學習過程,而不是終結性的結果評價,有利于學生得到階段性的提高。評價不僅關注學生最終的成績,還通過關注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情感與態度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發展性評價方法
(一)制定評價目標和指標
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個體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社會可以為個體的學習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進作用。他區分了個體發展的兩種水平:現實的發展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現實的發展水平即個體獨立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而潛在的發展水平則是指個體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個體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活動水平,這兩種水平間的區域即“最近發展區”。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區域的發展而促進潛在的發展水平。
因此,在普通話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已有一定語音基礎,但語音不夠標準、表達不流暢的水平,教學評價的目標應重點放在培養準確、流暢的口語能力這一“最近發展區”,并略高于原有的水平,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為此,評價目標制定為:
(1)準確使用普通話進行聽說;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流暢自如地進行一般的日常會話;
(4)在期末,每個學生的語音標準水平都提高一個等級;
(5)激發學生正確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興趣。
評價指標分解為:
(1)能準確認讀聲母、韻母、聲調;
(2)正確拼讀音節,讀準輕聲、兒化詞;
(3)能明白自身存在的系統性語音問題并自覺地糾正;
(4)掌握并能正確運用上聲、“一、不”的變調;
(5)掌握朗讀技巧,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口語交談中詞匯、語法符合普通話的規范,表達基本流暢。
(二)選擇評價方法和設計評價工具
評價過程應該是:評價測定原有水平——制定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和教法——再評價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情況,調整教學目標和教法——期末終結評價,總結目標和教法,為后續教學提供起點。
加德納認為:“我們所欣賞的評價方法,將跨越物質條件的限制,最終真正找到解決和制造產品的能力。”
因此,只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的評價方法都可以在口語教學中使用。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成性評價,以及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他人評價等方法。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教,達到真正找到解決和提高普通話水平能力的目標。
這些方法一般借助語音測驗的手段,如前測、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等,還可以使用質性評價手段,如觀察法、訪談法、情境測驗法、行為描述法。
在教學中設計的評價工具為評價表,它既可反映學生學業成績,也可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評價,還能兼顧主體多元化的需要,使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的評價都體現出來。
評價表的設計(見附表),一種是考察語音基礎水平的語音水平等級表(表一),一種是考察會話交談能力的會話能力等級表(表二)。第一種表比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語音基礎水平、教師的評價,有利于全面掌握原有水平,反映學生的進步,第二種表除了考察學生的會話能力外,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感進行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幫助教師和學生尋找對策。
(三)評價過程的具體實施
1.應用診斷性評價,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原有水平。
應用診斷性評價的第一步是設計前測。前測包括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
進行前測前,教師要對學生詳細講解評分標準,可要求學生自己選讀任一篇課文,并自評等級。然后教師對學生實行前測,有條件可進行錄音,以減少客觀因素干擾、保證測驗的有效性。這有助于教學奠定起點,并能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比較公正、客觀的第一手評價資料。
前測試卷的設計參考國家普通話測試大綱有關規定,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考查聲母、韻母,由涵蓋21個聲母和39個韻母、四種聲調在內的詞語約150個(詞語從國家普通話測試大綱詞匯表一中選出)組成,每種聲母、韻母出現不少3次,容易出現讀音錯誤或混淆的聲、韻母(如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iu和ui)出現的頻率適當增加。第二部分考查系統性的語音問題和朗讀速度,要求學生朗讀國家普通話測試大綱中的一篇約400字的作品,具體篇目可抽簽決定。
2.制定前測試卷評價標準。
為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習熱情和促進發展,參考國家普通話測試大綱測試標準,評價標準只設等級,不具體評分。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可把等級分為A―F六等,A級相當于普通話測試中的一級乙等,F級相當于三級乙等以下(即不及格)。
為方便操作,第一部分把聲母按發音部位、韻母按發音方法分組打分,A級為語音偶有失誤,沒有明顯的系統性語音問題,B級為2組或以下的錯誤,以下等級類推,F級為6組或以上的錯誤;聲調評分按四聲分為A、C、E、F四等,A級是偶有失誤,C級是有一種聲調存在缺陷或錯誤,以此類推,F級是有三種或四種聲調完全錯誤。
第二部分評分的標準是綜合記錄聲、韻、調錯誤次數,出現錯誤10-20次(包括聲、韻、調)為A級,以此類推等級;朗讀速度只設A、C、F三個等級,在2-3分鐘內完成為A級,不到2分鐘或超過3分鐘完成為C級,不到1分鐘或超過4分鐘完成為F級。
測試綜合等級如何評定?以同一等級較多的等級為綜合等級,如等級平均多,則以較低等級為標準,作“+、-”處理,如有3項A、3項B,綜合等級為B+,若有4項A,2項B,等級為A-。此外,要注意在綜合評價中寫出聲、韻、調具體的錯誤,分析是問題還是缺陷,是發音部位不準確還是發音方法有問題。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自己準確把握原有的水平,為教學目標設置“最近發展區”提供依據,使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
3.實施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實行前測一個月后,教師要設計測驗提高卷,測驗形式、過程與前測大致相同,評分標準也相同,目的在于測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后的提高程度。但是除了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外,增加小組評價。小組評價是學生以組為單位參與到測驗過程中,同組成員分別朗讀測驗中的同一篇文章,由成員綜合評定等級,教師也評定等級。增加這一手段,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加深對學習口語語音的具體要求的理解,并互相促進提高。當小組評價中因摻雜了學生個人愛憎感情,產生評錯等級的情況時,教師可適當進行評價對照,并說明教師評價的根據。通過這一評價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評價他人的態度和情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
4.創設情境測驗,提高朗讀水平和會話能力。
在兩次測評的基礎上,教師要抓住學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引導學生聽課文錄音、名篇朗讀錄音,為學生提高水平營造良好氛圍。還要在每節課開始的15分鐘組織學生分組朗讀課文,實行各組互評并指出問題的原因,必要時教師針對普遍問題進行分析糾正,使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地實現螺旋式上升。這個過程改變了教師只評價不糾正的做法,和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效果也明顯。
當教學評價所激發的良好氛圍形成后,教師要為進一步的教學創設情境,運用新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的能力得到更高的發展。
如組織班內的朗誦比賽、講故事、口頭發言比賽等,評價標準如前測,但由學生投票選出評委,由學生評分,教師擔任嘉賓。評出名次后,評委要綜合分析參賽者的優缺點,作為群眾的其他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嘉賓就選手表現以及評委的評分、群眾意見作分析,教師和學生可在商討的基礎上達成共識。這既讓學生發揮了參與的主動性,又可以減少因主觀感情的錯評,使大多數的學生得到不同方面的鍛煉,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此外,為提高學生的交談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就班中某一活動的開展舉行模擬的“記者招待會”,由學生自行報名或當記者或當發言人或當觀眾,各自準備問題、思考如何回答。要求學生提問中注意語音正確、語句通順、表意明確、表現積極主動的標準。會后,觀眾評出最佳發言人和最佳記者。教師記錄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學生發言的次數、優點,為日后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提供依據。
5.進行終結性評價。
學期末,教師再設計綜合口語測驗,難度比前測和中測加大,試題的覆蓋面應包括各教學單元的全部教學目標,評價標準和形式與前測相同,以考察學生在一個學期提高程度。如果學生比原有水平提高了一個等級,就視為及格。
教師通過利用評價結果幫助學生總結,肯定進步,分析不足,以使學生在后續學習中進行提高。
(張 綱,廣東省云浮市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