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詞類活用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正確地判斷詞類活用,恰當地翻譯,有助于理解文言句子的含義,把握作者的觀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促進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般來說,一個詞的詞性,應當是固定的。但是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或用法,也使此詞的意義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現象叫做詞類活用。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判別詞類活用呢?
詞類活用也是有規律的,它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動詞 、形容詞 、名詞的使動用法;⑵形容詞、 名詞的意動用法;⑶名詞活用為動詞;⑷名詞活用作狀語;⑸形容詞活用為動詞;⑹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詞類活用是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并臨時當作乙類詞使用,具有臨時性,因而主要靠閱讀中結合語境進行揣摩正確判別:
一、找出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
主、謂、賓的詞性是確定的,主語、賓語如果不是代詞,就是名詞;謂語是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如果帶了賓語,那么謂語就必須是動詞。然后分析一下在句子中充當主、謂、賓的這些詞一般情況下是什么詞性,就可以判定它們在句中詞性是否發生了變化。例如:
1.“人君當神器之重”的 “重”在句中作賓語,詞性應該是名詞,它一般情況下是形容詞,因此在該句子中“重”就屬于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的現象,意為“重權”。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之中 “水”在句中作謂語,應是動詞,而“水”通常是名詞,因而在這里“水”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游水”。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張良”一句,“善”在句中作謂語,后面帶了賓語“留侯張良”,因此“善”在此處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意為“與……交好”。
二、詞類活用中比較特殊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1.使動用法 表示“(主語)使(賓語)怎樣”,包括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例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如果按照正常語序翻譯:“(官吏百姓)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聽到我的耳朵的受下等獎賞。”這里的“聞”譯作“聽到”就不合情理,而應當譯做“使……聽到”,這樣才能正確表達句子含義。(聞,動詞的使動用法)另外,動詞的使動用法還有一個規律,它往往限于不及物動詞。又如在句子“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固”應翻譯作“使——穩固”,(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王”應譯作“使……為王”。(王,名詞的使動用法)
2.意動用法 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么”。包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字在這里已經活用為動詞,但如果按順序翻譯就翻譯不通,只有翻譯成“以……為美”句子才通順,“美”在這里就具有這種特殊的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又如“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句中的“師”應翻譯作“把……當作老師”,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
三、在檢查前面兩項的基礎上,再看句子的狀語
狀語位置上如果出現名詞,這個名詞必定活用作狀語。翻譯時可將這個名詞譯成動賓短語或介賓短語。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日”就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可譯作“每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可翻譯成“親手”,也是名詞活用作狀語。
四、區別名詞活用做狀語和名詞活用做動詞的現象,關鍵在于判斷句中有沒有其他動詞做謂語
如果句子中有其他動詞做謂語,那么這個名詞往往就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如:“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中的“舟”可譯作“乘船”,似乎應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但實際上它在這里是活用作狀語,我們可以看到這句子中另有動詞“行”做謂語。如果沒有其他動詞做謂語,那么這個詞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中的“上”字,就應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可翻譯作“向上走”。
總之,詞類活用是文言文學習中一項重要內容,又是一項較難掌握的內容,正確地判別詞類活用,理解詞類活用對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幫助很大,花較少的時間準確地掌握并理解詞類活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何銀華,浙江省諸暨綜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