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的“革命”,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倫理、教學思維等方面均有新的建樹。
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也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是對話式的,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他反對傳統的“儲蓄教育觀”和“講授式教學”,提倡“解放教育觀”和“對話式教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就是說,閱讀教學既不是個人獨立的閱讀行為,也不是教師向學生介紹文本或講解閱讀知識與方法的單向信息傳遞過程,而是要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建立多元互動的信息通道,進行信息溝通并產生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
真正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對話活動,它主要體現在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體現在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彼此接納”和“靈魂交融”。對話教學是對話的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應,要真正實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對話”,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民主、平等的原則
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中的第一法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并無尊卑之別。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真誠的對話氛圍,從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中走下來,歸還學生久違的話語權,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
此外,民主、平等、真誠也是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要相信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引導和幫助自己發展。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彼此敞開自己的 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實現真正的“對話”。
二、合作、溝通的原則
現代教學是合作的藝術,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溝通與合作是對話教學的生態條件,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
對話時代雖然已向我們走來,但“非對話的傳統”遠遠沒有結束。在現實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并沒有真正重視和尊重學生與課本的直接對話,他們把“對話”活動看成是可有可無或者僅僅是表演給他人觀看的東西,并沒有真正理解對話教學和教育價值。現代教學觀視教學為一種富有社會性的溝通,教與學是溝通中的伙伴關系,師與生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在這種主體性的交互伙伴關系中,教學過程的癥結就不在于教師是否提問,提了多少問題,而在于教師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在于提出的問題是否是以學生已了然于心的認知元素為前提,在于這些問題是否能讓學生享受到進行智力勞動的樂趣,在于這些問題是否有效地把學生引向新的“最近發展區”。對話教學是溝通與合作的藝術,通過溝通與合作,能夠將個體的獨立思考轉化為全體的認識成果。因此,在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廣泛對話交流,實現“審美期待”,達到對文本的自我理解與感悟,從而超越文本,走向語文學習更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通過對文本、作者、生活的認識,與自己的心靈廣泛對話交流,從而有自己獨特發現,有自己獨特思想和言語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學會審美創造,完善人格,凈化心靈,全面發展,進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善境界。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對話中掌握合作藝術,培養合作精神,利用集體的教育因素實現所有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和諧、互動的原則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學生、教師、文本是和諧的、互動的。如果學生沒有與文本的直接面對、充分閱讀,那么學生怎么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思維交流與心靈對話呢?怎么與文本、作者溝通與理解呢?《學記》有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是在合作基礎上的互動。這些互動往往使學生、老師在不同程度上開拓思維,豐富情感,積累體驗,雙方得到溝通與理解,凈化與提升,可謂各有所獲,相得益彰。
因此,在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中,要堅持和諧、互動的原則,這樣才能熔古今于一爐,會中外于一堂,既有“子曰詩云”的古雅,又有“韓流日潮”的時俗,既有新論舊說的爭辯,又有奇思異想的碰撞,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生成、創造的原則
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的都是思維的一致性,問題答案的唯一性與確定性,只要學生的共性,不要學生的個性,在這樣的教學狀態下,學生已經沒有了想像的興趣。這種馴化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把學生生成、創 造的翅膀折斷了。鐘啟泉教授在他的《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一文中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這就是說對話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成的內在機制。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在對話過程中實現著多重視界的溝通、匯聚和融合,對于有不同意見的同一問題,師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并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獨特個性日益張揚,創造精神不斷增強。
語文教師要把握對話的創造、生成功能,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創造性因素,努力營造生成、創造的對話情境,使學生展示自我,追求創新,讓“對話式”語文閱讀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廣闊天地。
綜上所述,在“對話式”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共同發現、探索、創造、生成,教學相長,完成人本塑造。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的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觀的轉變,是用反思、質疑的眼光和心態來與語文閱讀教學做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種對 話是一種學術精神,這種精神意味著關懷,意味著責任,也意味著發展。
(羅志強,江蘇省溧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