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可謂“水乳交融”。閱讀,可以品味文中的語言、人物、結構和表現手法等,而寫作則是運用準確的語言、典型的人物、精巧的構思和恰當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主旨。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二者的關系進行創新性作文訓練。
一、擴“點”
擴點,指教材中可以擴充的地方。如果抓住擴“點”讓學生充分去想象、去假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一般說來,文章可以擴充之處有文章的主旨、省略部分、簡略部分等。例如沈從文的《邊城》(節選),結尾儺送的出走,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儲備的生活知識進行設想,若干年后的儺送回來了,該是怎樣的結局呢?魯迅的《祝福》中魯四老爺的外貌描寫等,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又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評“點”
評點,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語言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評價。最好讓學生跳出課文去評,只有跳出課文,學生才能發表獨立的見解。如《孔雀東南飛》一詩,通過對課文的賞析,課后對這首敘事詩中的主人公劉蘭芝進行評價。我給學生一個話題“美哉,劉蘭芝”,讓學生進行寫作。有的學生寫道,蘭芝,貌美,心更美;有的學生寫道,劉蘭芝恪守堅貞的愛情,實在難得,等等。雖然說有些觀點和評價不切實際,但可以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多思多想的思維習慣。
三、疑“點”
創新意識來自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好求善解”,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到“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人生果真如此嗎?在屈原《離騷》一詩的學習中,有學生提出屈原自投汨羅江,不是一種愛國的表現而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論觀點正確與否,只要學生敢于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我們都要給予肯定。
四、用“點”
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結合社會現象運用于實踐,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中學語文課本和自讀本,都選了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從語言表達,文章的構思,結構的布局,都有可借鑒之處。平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將這些技巧運用到寫作中,讓學生在模仿中創新。
以上四點,是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就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作文創新能力。
(王歷科 楊菊珍,甘肅蘭州市皋蘭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