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意愿
1.以人物為中心,通過對其個性與命運的關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時代所表現出的人格追求。
2.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評價人物。
3.通過作品文字的品讀,獲得信息,有所感悟;培養學生表達時語言的準確性與技巧,提高鑒賞能力。
一、導入
板書:“鞋匠”、“車夫”。
要求:請記錄下你聯想到的第一個詞匯。
(可板書記錄下學生的回答。)
提示:學生可能會聯想到的詞匯職業、普通、平凡、卑微、辛苦、藍領、弱勢、任勞任怨、精益求精、底層等。這些詞匯有對“鞋匠”、“車夫”內涵的理解,也有對其外在境遇的評判,但都集中在一般性的、共性的社會評價上。學生將其與“光芒”、“人格”這類詞匯相連系的較少見,所以從這樣的認識“盲區”導入。
指導:“鞋匠”和“車夫”往往被歸入底層社會的人。所謂“底層”是指從社會地位、生存環境來劃分人。它是劃分人的常見尺度之一,但“社會等級”卻不是而且從來不是認識人和評價人的唯一標準。
二、預習反饋
在自讀《品質》和《老王》的基礎上,請分別用一句話概述格斯拉與老王的人生經歷。概述時要注意到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與命運。
提示:小說《品質》和散文《老王》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本,“概述人生經歷”就是希望學生能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到人物的獨特之處,關注這種個性與命運的關系。在文本中獲得信息,“目中有人”的閱讀也是對人物的初步評價。
指導:《品質》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藝,因不肯降低品質,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失敗,最終餓死。
《老王》車夫老王生活貧苦,卻在文革前后一如既往地關心照顧作者一家。
三、問題探討
1.在獲得了對人物的整體印象后,請你分別用原文中的一段話來介紹這兩個人物,力求做到讓人過目不忘。請讀出你選擇的語段,并簡要說明這樣選擇的理由。
提示:兩篇都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比較容易注意到直接描繪人物特征的文字信息,如常見的外貌描寫,語言對話,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學生也會注意到對人物直接進行評價的文字信息。不同欣賞習慣的讀者感興趣的內容會存在差異,因此,這個問題的探討并不追求統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重在對文字信息的選擇與感悟,可看作一種個性化閱讀。可以結合必修一的點評法和必修二的批注法來品讀,同時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時語言的準確與技巧。
指導:外貌描寫,如稱格斯拉為“皮革制成的人”一段。品讀的關鍵是這樣不“美”的外形是否會影響人物形象?這樣的描寫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征,也是因為他長期專注于制鞋,職業特征對人內在精神的長期影響。他“僵硬”、“遲鈍”、“死板”的形貌下面藏著一個老實、誠懇、忠于自己技藝的老手藝人形象——作著“靴子夢”,以做最好的靴子為理想的人。
環境描寫,如開頭對鞋店“樸素安靜”特色的描繪;心理描寫,如下文人們走進店堂后“心平氣和地像走進教堂”。直接或間接地透露出鞋店主人的性格是樸實沉靜,決不浮躁的,這些都與大工業時代的重量輕質,浮躁隨便截然不同。
由典型事件組接成的老王的形象,如:老王的幫忙不肯收錢,去世前一天送香油雞蛋。這是一個普通貧苦者對別人自發的關心,他不會有什么驚人之語,但他身上的光芒就在這些平凡的事件上,他自己的標準是善良、老實,而不是其他什么。
此外,可簡要總結小說、散文中人物的塑造途徑,寫“貌”的目的是寫“神”,即人物的精神世界。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寶、黛、鳳,以及另一種典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不做外貌描畫也能展示精神世界。
兩篇文本中也有直接議論與抒情的語言。如《品質》中在格斯拉對大公司批評之后,“我”的感嘆:“慘痛的東西和慘痛的奮斗”,預示出在大工業時代,人們也變得浮躁,但凡恪守職業的手藝人,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鞋匠格斯拉的品質就在這種“沖突”下表現。小說結尾年輕鞋匠的話就是對格斯拉的整體評價。《老王》結尾,作者楊絳感慨:“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老王的“不幸”是他的貧病,他作為時代中“出身好”的勞動者仍然處在不幸的生存環境中,卻一如既往關心地位不斷下降的知識分子夫婦,在辛勞窮苦的生活中,關心他人,同情他人,作者從中看到了人間的不平等,也看到了身處社會底層的老王的可貴品格。
2.從前面的概括、分析來看,格斯拉與老王都是很有“個性”的人,他們似乎都不懂“順應時代潮流”、“識時務者為俊杰”這樣的道理:格拉斯堅守著好手藝最后卻餓死,老王是“好出身”的車夫卻一如既往關心地位不斷下降的知識分子夫婦。你是如何看待他們身上這種“不變”的?
要求:小組討論,扼要紀錄。
提示:“不變”是針對時代的“改變”而言的。學生能在文中找到一些對時代背景的介紹,如“這些大公司真不顧體面”,“他們把一切壟斷去了”;“北京解放后”,“文化大革命開始”。探討要重點關注特定時代中普通人的選擇與良知。
指導:格斯拉手藝精湛,憑著自己的經驗,如果隨波逐流,不但不會餓死,而且還有可能發財。但是他在大工業公司的擠壓下,寧肯餓死也不放棄一個鞋匠的追求。在他看來,鞋匠不能不熱愛皮靴,粗制濫造,是對職業的褻瀆,也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如果他“變”了,就談不上勞動道德了。
老王生活在解放后的北京,是底層體力勞動者,按通行的說法,他是“當家作主”的工人階級。而他的命運卻是很不幸。一般而言,底層勞動者在“文革”那樣的動亂中,趁亂撈取一把的大有人在(無論是地位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利用政治上的優勢為自己獲得利益,或是顯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那些年代里司空見慣。即使安分守己,大多數人也會和作者夫婦那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老王根本沒想到這一點。開頭說明他是個“單干戶”表明他的行為是出自純樸善良的人品,是自愿自發的。
從兩文中讀者能看到底層勞動者的艱辛,也能看到他們的執著。普通人對道德、品性的堅守,守護了社會良知。作者的肯定也代表了社會的價值評判。
3.分別為格斯拉與老王寫一條墓志銘,表達出你對他們的情感態度。
提示:微型語文活動,要求獨立評價人物,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視時間情況,可作展示與點評。
四、當堂小結
“底層”是等級社會對人的劃分,但是,只要人格高尚,保有為人的尊嚴,普通人與偉大的人一樣,他們的精神就能夠長存。
對于這些平時被忽視的“格斯拉們”、“老王們”,不僅要同情他們的生活境遇,更要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而且,這種理解、尊重、欽佩本身就是形成你自身人格光芒的重要一步。
(夏清,南京師范大學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