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根據(jù)課程目標和學習材料的性質(zhì),以探究為核心,創(chuàng)設了三種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現(xiàn)方式,構建多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形成了教科書的一大鮮明特色,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種呈現(xiàn)方式分別是“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
“文本研習“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閱讀文本,創(chuàng)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
“問題探討”主要著眼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發(fā)展理性思維,培養(yǎng)批判意識。
“活動體驗”則引導學生圍繞專題的人文內(nèi)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具體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側重在綜合性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種呈現(xiàn)方式側重點不同,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往往“探討”“活動”中有“研習”,“研習”中有“探討”“活動”,而“探討”是核心,“研習”是基礎,貫穿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有的專題就采用了混編的方式。三種呈現(xiàn)方式在教學實際中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每個模塊只安排一個“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這樣既突出了“文本研習”的基礎性,又保持多種呈現(xiàn)方式的均衡性。
以往的教材多是“文選式”,以知識點、能力點統(tǒng)攝范文,以范文例證知識點、能力點,單篇教學,孤立、封閉地學習,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自然談不上。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創(chuàng)設,可以從根本改變這種狀況,因為無論哪種“呈現(xiàn)方式”都是“場”。
什么是“場”?就是通過科學的組合而形成的語文學習的情境,是一個高效的語文學習的空間,是一個“三維目標”的綜合體。包括五個“一”:一個話題、一組材料、一個語境、一個思路、一種方式。有一個與學生發(fā)展有關的話題,照亮一組學習材料,在聽說讀寫中,將人文精神的培植寓于其中,在一個語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以話題總領,形成一個可以思考、探討的學習過程;文本材料之間有互文關系、對話關系。這樣,高層次的思維、精神、人格的培植提升就與基礎的步驟、方法、實踐打通,用外顯的、操作的東西來真正推動高層的、精神的發(fā)展,又用精神人格來照亮文本解讀中基礎的“字詞句篇”,使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教科書之中有了人人可學、便于操作、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的“硬件系統(tǒng)”。
構成“場”的“要素”包括:一是“人文主題”,它是“場”的統(tǒng)帥和靈魂,所有的材料都被它照亮;二是學習文本,以話題總領,形成一組可以思考、探討的學習文本,文本材料之間有互文關系、對話關系;三是學習過程,幾篇文章通過有序的組織,一步一步深入、拓展;四是學習方式的引導,這種方式可以是文本的反復研讀,可以是問題的深入探討,可以是活動中的感悟體驗,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比如必修第一模塊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以青春為主題,統(tǒng)帥一組學習文本:第一板塊是一組表現(xiàn)青春情懷的詩歌(《沁園春·長沙》《致青年公民》《相信未來》《六月,我們看海去》),第二板塊是兩篇表現(xiàn)青春思考、生命感受的散文(《十八歲和其他》、《我的四季》),第三板塊是表現(xiàn)人生選擇的兩篇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思考》《我的五樣》);板塊中的文本有互文關系,便于形成多重對話;專題采用活動體驗的方式,設計一連串的語文學習活動,先是讀詩,抒發(fā)青春的情懷,然后是說、寫,通過交流獲得對文本的理解,最后用虛擬的選擇方式表達對于未來的思考,總之,在不斷拓展、豐富、深化的活動之中,豐富、深化學習者的情感、想象和認識,從而有效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三種呈現(xiàn)方式通過以下途徑“呈現(xiàn)”:(1)依據(jù)課程目標以及各專題具體的人文內(nèi)涵來確立,如“向青春舉杯”,充滿熱烈的氣息、青春的活力,較適合“活動體驗”的學習方式,而“月是故鄉(xiāng)明”,則是精選表達家園之思的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在對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反復閱讀中,真正體驗家、家鄉(xiāng)、家園的精神價值,適宜采用“文本研習” 的學習方式;(2)配置不同特點的學習材料,如文本研習強調(diào)文本的經(jīng)典性,問題探討注重材料的深刻性,活動體驗要求材料蘊涵較多活動因素;(3)設計特色鮮明而又指向明確的“研習題”“探討題”“活動題”或“活動方案”,設計中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4)“板塊”之間互相呼應,前面的成為后面的情境,不斷生成,形成研習鏈、探討鏈、活動鏈,“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以必修第一模塊“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專題為例。本專題依據(jù)專題內(nèi)涵和學習材料的特點,確定的呈現(xiàn)方式為“問題探討”,配置了三組學習材料,一是赫爾曼·黑塞的文章《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二是傳統(tǒng)文本《勸學》和《師說》,三是數(shù)學家王梓坤的《貴在一個“新”字》,組成三個學習“板塊”,設計符合語文學習特點三組探討題,從“讀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再到“怎樣才能獲得教養(yǎng)”,最后到“讀書最可貴的精神是什么”,層層遞進,不斷深入,在文本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反過來又用問題探討推動對文本的高質(zhì)量解讀。
“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是語文教學常見的方式,但受制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教學中往往重“研習”,輕“探討”和“體驗”,即使是“研習”也多是支離破碎的分析,現(xiàn)成結論的灌輸,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把變革教學與學習方式作為一個重要目標。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創(chuàng)設,不僅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突出其實踐性,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而且使“課標”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體落實,倡導“自主式”學習,實現(xiàn)教師與課程同步發(fā)展的目標,真正促成教師和學生改變學習方式。
即使是傳統(tǒng)教科書比較擅長的“文本研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也有新的嘗試和突破。教科書十分重視“文本研習”中方法的指導,如“月是故鄉(xiāng)明”中介紹了“評點法”,讓學生運用“評點法”與文本展開對話。如果說這種指導還屬于隨機滲透式的話,那么《慢慢走,欣賞啊》(現(xiàn)代作品閱讀)《筆落驚風雨》(古典詩文閱讀)兩個專題,則是集中地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堵?,欣賞啊》通過閱讀實踐,展示了散文小說鑒賞的一般流程,梳理了閱讀的基本知識(如細節(jié)、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等)和方法(如涵詠品味、比較鑒別、分析評價等),而《筆落驚風雨》專題,則運用多樣的古典詩文素材,展示了詩文閱讀的一般流程,梳理了鑒賞的基本知識(如意境、意象、襯托等)和方法(如知人論世、風格即人等),使閱讀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
不僅重視方法的指導,文本研習題更是鮮明指向鑒賞這個閱讀的核心,營造鑒賞的氣氛,養(yǎng)成鑒賞的心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閱讀習慣和品質(zhì)。請看《筆落驚風雨》專題中“詞別是一家”板塊后的“文本研習”題: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于運用“點染”的手法。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nèi)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中,先點明離別之情“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景色渲染烘托。請你在《雨霖鈴》一詞中再找一找這樣的寫法,并說說這種寫法的作用與效果。
形式上力求多樣,通過“資料鏈接”的形式,提供探究的空間,使閱讀具有更多個性化的健康氣息。如在閱讀《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后,從意境、評價、經(jīng)典的常讀常新等方面提供多樣的資料,推動個性化的鑒賞探索。
為使課程標準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中,使師生開展的語文實踐更加有效,我們還應該通過教學實踐,加深對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理解,實際使用中把握好各方面的關系。
首先,把握三種“呈現(xiàn)方式”的個性。高中學習的材料大致可分為實用的、論辯的、審美的文本,以培養(yǎng)實用的、探究的、審美的三個方面的能力。三種“呈現(xiàn)方式”與之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文本研習”側重于“研習”,主要指向文本的研讀與欣賞,旨在通過對文本的精讀研讀,品味感受,陶冶情操,掌握閱讀的方法,提升閱讀素養(yǎng)和審美境界;“問題探討” 側重于“探討”,主要指向文本閱讀中的探究意識,借助預設的核心問題引發(fā)思考,掌握探究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活動體驗”側重于“體驗”,主要強調(diào)閱讀活動中的參與和親歷,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傾聽、開口、動手等,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三種呈現(xiàn)方式都是語文學習的途徑,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第二,學會創(chuàng)造性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中三種呈現(xiàn)方式各有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比如,“文本研習”較多采用加圈點、寫批注、作摘錄、品效果、談心得、說體會等從語言入手進行解讀的方法,“問題探討”較多采用討論交流、質(zhì)疑辯論、比較辨析、假設推理等具有較強思維力度的方法,而“活動體驗”則較多采用各種模擬生活情景的、易于操作的活動形式。同時,許多方法又是語文學習共有的,可以靈活運用到各種“呈現(xiàn)方式”之中。比如誦讀,“研習”自然少不了誦讀,“研討”也以誦讀理解材料為基礎,“活動”也經(jīng)常借助誦讀的形式;又如“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常規(guī),無論采用哪種“呈現(xiàn)方式”都必須在“積累”上花力氣。當然,實際操作中,這些“公用”的方法,在不同“呈現(xiàn)方式”中指向上應有所區(qū)別,同樣是“誦讀”,在“研習”時主要指向文本解讀,而在“探討”“活動”時側重于問題的探究和學生的體驗感受。
教學方法既有側重又有交叉,要求我們針對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三種“呈現(xiàn)方式”。
第三,處理好單篇教學與整合教學的關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非常強調(diào)“整合”,構建了“塊狀結構”。一般由若干材料組成一個小“板塊”,兩三個小“板塊”組成一個專題,以突出專題的課程核心。題目注重前后鉤連的整體性,追求縱橫交織的綜合性,但這決不是說不要單篇材料的學習,恰恰相反,在高一甚至以后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整體效益,要在單篇教學上花力氣,為整合做好準備鋪墊。當然,這樣的單篇教學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而必須抓整體,抓重點。另外,在單篇上花些力氣,是為了更好的整合,使整合更有效果。我們更要舍得在整合上下功夫?!昂蟿t雙美,離則兩傷”,必須注意要把握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第四,正確認識使用學習材料。由于采用了多種呈現(xiàn)方式,尤其是在“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中,入選的文章已不再是范文,而成了進行“探討”或“活動”的材料,教學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范文教學,而是憑借學習材料進行語文的“探討”或“活動”。怎樣用好這些學習材料?一方面要求放棄范文教學的思維定式,真正在“探討”和“活動”上下功夫,把“探討”和“活動”落到實處,提高“探討”和“活動”的質(zhì)量;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入選的材料絕大多數(shù)是文質(zhì)兼美的語文學習材料,除了發(fā)揮其“探討”“活動”憑借的作用外,還應該選擇核心材料加強誦讀,加強積累,放大語文學習材料的學習功能。
(曹勇軍,南京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