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中的語感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傾向,如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力,隨著文學閱讀研究地不斷深入,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學界的重視。
第一,多閱讀——擴大閱讀面
我國早在秦漢時就強調:讀的字要多;讀的遍數更要多。魏晉南北朝時,繼續沿用漢代的教材,要求學生多讀史書。學生自學的方法,首先也是多讀書。唐朝韓愈自幼“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編”,他強調讀書要多,反復誦讀,汲取精華。學數理化等理科課程,是“舉一反三”,教師講深講透一個例題,后面就附著相當數量的習題,學生學會了一個例題,就會做數量相當多類似的習題,傳統語文總體思路,實際就是這種完全科學化、理科化的路子。這種總體思路使語文教學一直在“少”“慢”“差”“費”中徘徊。與此有關,大量的研究、實踐以及常識告訴我們,語言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一”。人類語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量”的語言“例子”地反復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的。因此,大量的語言積累是形成語感能力的前提條件。嬰兒學口語的例子頗能證明這個問題。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語詞,中學生面對豐富多彩的詞語,初次接觸時可能不懂,重復接觸時,對這個詞就比較熟悉了。由于反復接觸的這個詞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在句子中出現的,學生記住十幾句乃至幾十句含有這個詞的句子,也就掌握了該詞的使用方法,這時,該詞在不同的語境中的意義變化規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積月累,語言感受能力就會不斷提高。新課程標準提出: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也為學生擴大閱讀面,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作了數量上的規定和導向。
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強調誦讀。我國的誦讀教學,古已有之,教師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憑借語音語調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蒙學教育、經學教育都相當重視學生的反復誦讀,運用語感把握書面語言的深刻含義??傊瑐鹘y的誦讀教學側重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培養直覺感悟的思維方式。
《詩經》是孔子用于教學所編寫的第一部詩歌讀本,既是誦讀教材,又用于演奏、合唱、伴舞,正所謂“詩書教化”。我國詩歌史上第二個高峰是《楚辭》,屈原所創的“騷體”,句式靈活,瑯瑯上口,易于誦讀。史傳散文、諸子散文也是極好的閱讀材料?!缎抡n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背誦的240篇(段)古今優秀的詩文都是閱讀的好范本,更是培養語感的好范本。
文學閱讀教學要抓住語言特色指導學生誦讀。例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應注意指導駢句的讀法;《醉翁亭記》一文中連用21個“也”字句,讀來只覺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復之感。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知道“也”字表達的幾種語氣,進而讓學生通過語氣體會作者感情。
指導學生有表情地、反復閱讀語文教材中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并熟讀背誦一些思想性、藝術性都較強的典范作品,使之從別人的文章中去揣摩、品味各種詞匯、句式的特點,去辨別把握表情達意上的“分寸感”。
第二,細品味——提高領悟層次
語感,是一種迅速領悟語言內涵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帶有濃厚的經驗色彩。小孩說話,就是在沒有理性指導的情況下,靠聽話、說話等語言實踐形成的。但是,這種自然形成的語感是低層次的,真正高層次的語感離不開有意識的訓練,離不開理性指導。品味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義、情感等全方位的分析鑒賞?!捌肺丁钡哪康模粌H在于對一詞一句的認知,更重要的在于養成語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
新教材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中幾乎每篇都有“品味”訓練,如孫犁的文學作品《蘆花蕩》,課文后面3個訓練中有2個要求學生做到“細細體味”,足見教材對學生語感訓練的重視,我們要不斷強化這種有目的的訓練。在文學閱讀中要聯系文章的主旨,對人物的個性、心理、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比較、揣摩,感知特殊的語境含義。
再如,魯迅的《故鄉》里有這樣一段文字:“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色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睂@幅“神異的圖畫”,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性的語感體驗,不僅應抓住“深藍”、“金黃”、“碧綠”和“帶(戴)”、“捏”、“刺去”等詞語,讓深藍色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構成美麗壯闊的背景,突現項戴銀圈、手捏鋼叉、猛力刺猹的十一二歲的小英雄的可愛形象,而且還可聯系上文體會到作者描繪這幅神異的圖畫的意圖,這就是:眼前的故鄉是破敗的,而記憶中的故鄉是美麗的,她不僅有“深藍色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而且還有英勇的少年閏土。這里品味美景是為了在對比中深入領悟故鄉的荒涼衰敗景象。
第三,重個性——自我感知作品
讀者理解作者的原意時并不是消極被動接受,而總是根據自我特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體驗來感知所讀作品,不同的讀者感知方式不同,所得信息就必然不同,即使是完全理解了作者的原意,也不等于被動地接受了作者的一切觀點。所以讀者進行閱讀,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作者原意,更不是為了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獲得作品意義的前提下同時進行著積極地內省和反思,從作品的閱讀中能動地理解作者,更好地發現“自我”,這個過程中體現了創新和批判。為此,教學中要給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給學生寬松的思想環境,既要尊重珍惜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認識、見解,又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引導學生領悟文學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真正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作品,從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總而言之,在文學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擴大閱讀面,給學生提供發表獨特見解的空間,切實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
(秦永第,浙江省越城區皋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