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加速到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個時代要求公民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有適應終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教學應該適應也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為造就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語文課程在理念、目標、教材、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改革。今天的語文學習與傳統的語文學習有了明顯的變化而體現著時代特色。
一、語文學習的方向目標重新明確定位
首先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里有了這樣的明確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明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方向,防止過度強調知識而使語文學習“技術化”,或是過分注重思想教育而忽略了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
回顧近百年來的語文教育教學,我們發現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片面強調思想教育,二是片面強調語文知識、能力。其實這兩個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問題——沒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矯枉過正,非左即右。
這一問題我們無須深入闡述,了解語文教育的百年歷史,我們便清晰地看到了它的弊端。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葉圣陶先生在《略談學習國文》中,就說“五四以來的國文科的教學,特別是在中學里,注重精神或是思想的一面,忽視技術的訓練,使一般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適量的發展,未免失掉了平衡。”他指出“學習國文就是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葉圣陶先生明確地指出了當時語文教學注重精神或是思想的弊病,強調了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面。遺憾的是葉老先生的真知灼見由于歷史的、政治的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的落實。隨著“文革”的到來,思想教育成了那個時代語文學習的唯一目標。隨著文革的結束,語文學界大聲疾呼:重視語文知識,重視語文能力。于是有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重視“雙基”,到90年代的重視“能力”。這本是對的,可是它在實施中發生了嚴重的異變——這種“變異”韓軍老師有一段描述:
語文教育,越來越推崇“技術”。教師上課憑“技術”,諸如什么開課的技術、結課的技術、板書的技術、朗讀的技術、調動學生情緒的技術乃至極為詳盡的幾課型、幾步法、幾環節等等。閱讀語文教育方面的刊物書籍,發表的許多論文,不少是在傳播這樣的技術;聽聽一些老師做課、做報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給人這些技術。語文教師儼然成了一批批純粹的技術師傅(包括我自己)。……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基本是學“技術”,諸如什么敘述的技術、描寫的技術、議論的技術、說明的技術、起承轉合的技術、夾敘夾議的技術、渲染和升華的技術,甚至抒情的技術,在書本上、課堂上都能學得到。……孩子們也已經變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練的語言技術工人!他們熟練地答著試卷,如同在機器旁熟練地處理著一批批的零件;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但內心卻已經不起半點情感的波瀾;他們或高亢或深沉地憂國憂民,但他們自己心里卻覺得好笑!
也就是說這時的語文教育教學又由重視知識能力走向了忽視人文精神的另一個極端。于是語文學界有了“工具說”和“人文說”的激烈之爭。伴著新世紀的鐘聲,隨著《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出臺,這場爭論終于劃上了句號。
任何時代的教育都應該是為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的,今天的語文教育也不例外。今天語文教育教學目標:在語文學科性質“二元”統一的方向指引下,重點是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既重視知識和能力、學習過程和方法,又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
“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感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感情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語文素養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目標,涵蓋了語文教育在實用和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語文學習過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一面。
二、語文學習的內容資源空前的豐富
因特網等現代技術的出現,加速了信息時代的步伐。每天新出版的報刊、雜志、書籍簡直無法記數,不僅“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一本教科書,一只粉筆,一塊黑板的時代也漸趨結束。
作為語文學習的資源,電影、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也給學生提供了又一個巨大的學習資源庫。
今天的語文學習資源有著更為廣闊的外延。人們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日常生活,國內外的重要事件都是可以學習的資源;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情風俗等也是學習的資源;在學校活動中、社會活動中學習語文:如自主組織的各種活動——創辦班報、校報,組織講演會、辯論會等也都是語文學習,這些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語文學習資源。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雖然學習資源空前的豐富,但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書刊質量良莠不齊,網絡是精華和糟粕共存。在作為學習資源利用時,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卷有益”在這個時代不再是讀書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盡讀書不如不讀書,讀書必須認真地選擇上網必須自設禁區。選擇優質學習資源,是這個時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首要環節。
三、語文學習方式多樣化
信息時代要求公民具有適應時代的素質,如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素質,需要學習方式的變革;語文課程(語文學習)方向目標、內容資源的變化,也必然要求語文學習方式的變化。因此,變革語文學習方式,成為時代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這種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討、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一目標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里被概括為: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同時還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提倡語文綜合性學習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學習語文等。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采用什么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是21世紀公民需要具有的基本素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這種素質的培養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要培養這種素質,目前的語文學習方式是很難實現的——目前語文教與學的方式基本是單一的接受式、被動式、個體式,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得到發展;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的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必然。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也是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實踐中形成語文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學習方式,應該積極提倡。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學習成為必然。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時代對公民基本技能的要求之一,也是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網絡提供了巨大的知識庫和便捷的搜集處理信息的途徑,語文學習勢必開創網絡方式。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的,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在今天的學生學習中,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了發現和探究,致使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過程。今天語文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性學習、網絡學習等,并非完全拋棄接受式學習,只是改變傳統的“機械接受學習”為“意義接受學習”,改變接受學習“一統天下”的歷史局面,變語文單一學習方式為多樣性的學習方式。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伯爾認為,“接受學習必然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必然是有意義的”是毫無根據的,在他看來,無論是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都有可能是機械的,也有可能的是有意義的。如果教師講授得法,講授教學并不一定會導致學生機械接受學習;同樣,發現學習也并不一定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如果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解決問題的“典型的步驟”,而對自己正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卻不知所以然,他們也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但這并不比機械學習或是機械記憶更有意義。“自主的”接受學習,同樣是一種意義學習,仍然是今后語文學習的重要形式。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言的積累離不開多背、多讀,語文知識的學習也都離不開意義接受學習。因此,我們在提倡語文學習方式變革上不能矯枉過正,不可全盤否定接受學習。
今天的語文學習方式,正確的理解是:一方面發展接受學習,變機械接受學習為意義接受學習,或者說變被動接受學習為自主接受學習;另一方面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同時提倡綜合性學習,網絡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的語文學習實現了以人的發展需要為本。重視語文知識能力的同時,重視學習方法和過程,重視人文精神,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破了教科書是唯一的教材資源的歷史;突破了課堂學習的單一模式,倡導課內外學習相結合,強調大量閱讀,提倡意義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提倡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語文學習,提倡開展語文綜合學習,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葛 新,上海市閔行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