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知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這說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掌握知識技能具有很大的作用。
語文這門學科,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基礎學科,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卻收效甚微。這樣就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把學習語文作為一種負擔。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學習而不成為一種負擔,又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呢?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巧妙運用導語,引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指出,客觀刺激物的特點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條件。新異的變化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導語是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導語好就會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新課之前用新穎、趣味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早些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教學《賣炭翁》一課,上課時,先讓學生聽故事。我把課文譯成現代文,作為故事講給學生聽。既抓住學生愿聽故事的心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講了一遍課文。再如教學《從宜賓到重慶》一課,一開始向學生介紹了懸棺知識,既介紹了有關背景,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教學中,主要是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新奇感。通過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回答,雖然有的問題比較簡單,但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也難,因此我給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參與學習,對他們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成功的信心。
三、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追求多樣化、趣味化
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啟發式、討論式多設疑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爭辯質疑。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準確、有條理,還要充滿鼓勵、肯定和趣味性。此外,還要多創造讓學生口頭表達的機會,培養其善于觀察、善于分析、能言善辯的能力。
針對學生成績參差不齊,聽、說、讀、寫能力不一樣的情況,對癥下藥,有意識地讓不善說的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并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勇氣,使這些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采用多種形式激發興趣
1.靈活的教法 靈活多樣的教法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通過會學而去學會,為此在授課時應采用新鮮活潑,比較實用的教法。如上《社戲》一課時,我采用了“切入法”,從中間開始講效果比較明顯。諸如“談發現”、“比異同”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總之,要力求課上有幽默,有笑聲,有沉思,有爭議,生動活潑,趣味滿堂,以有趣引興趣。
2.科學藝術的板書 板書中字型、字體及其色彩的合理搭配,以及表現形式的恰當選擇,都能使內容清楚,重點突出,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以激發學生興趣。
3.演示動作 演示動作能起到理解課文深意的作用。在導讀《孔乙己》時我把孔乙己“罩”的動作和“多乎哉,不多也!”的語言作了生動逼真的演示,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的性格及善良的一面,加深了對孔乙己的認識。
五、語言藝術在課堂上的作用不可忽視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知識的載體,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素養時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語文教學的課堂語言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它本身就是能否引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的關鍵。大作家魏巍在他的《我的老師》一文中寫到:“今天想來,他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使學生酷愛語文,熱愛文學。
實踐證明,以上幾點對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開發學生智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胡瑞雙,河北省平泉縣黑山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