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學習、交往的空間大為拓展。網絡猶如一張“魔毯”,為學生打開了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為他們更快、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創造了條件。如何借助網絡手段,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形成個性化習作,是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個嶄新而又富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課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利用網絡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上有獨立意識
作文是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沒有豐厚的知識,是很難寫出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新穎別致的好作文的。所以,教師要教育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從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藝術精華,善于通過網絡獲取有益的知識,為日后寫作積累大量的詞匯和第二手材料。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和寫作,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工具,除了閱讀網上知識之外,還可以讓每位學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展示在網上,引導全體學生都來閱讀,從而實現“知識共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見聞感受,并通過演講、辨論等多種形式鍛煉學生的口才。通過閱讀和交流,學生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思維活躍了,也就不再為“無米之炊”而苦惱了。
二、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組織材料上有獨立意識
小學生怕寫作文,大多是因為“無事可寫”、“無話可說”。他們的作文材料經常讓人“似曾相識”,總是“下雨天媽媽送傘、老師給我補課、幫助孤寡老人”等等一些被人家“炒了又炒的冷飯”。這是不注意取材創新的結果,是思維局限在部分材料中的結果。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用心觀察,世上所見所聞均可入作文為素材。
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空話連篇”,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觀察周圍生活的自覺性,不少學生對周圍豐富多彩的生活往往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做而不記”,就像過眼煙云。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熟悉生活,廣泛接觸和體驗生活。
由于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大部分在教室里,教師的指導受到限制,學生的視聽感官得不到充分調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突破時空局限,使教師有可能直接再現生活場景,使學生有可能“身臨其境”。與此同時,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全面細致、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幫助他們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更真實更深入地表現生活。
三、利用網絡讓學生在思維想象上有獨立意識
童話和寓言,符合小學生的天性和思維特點,也符合小學生的情趣愛好。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加工成網絡材料,并以童話或寓言展現給學生。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把靜止的事物想象成事物,由一幅畫聯想到前前后后的幾幅畫,由一個動作聯想到前前后后的一連串動作……借助網絡,為學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電腦中繪制這樣一幅畫面:一只猴子發現河的對岸有一棵桃樹,它想過河摘桃子吃,卻又沒橋可以過河……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這只猴子,你會想什么辦法過河?(可讓學生在電腦中演示)。這下,全班學生都沸騰了,爭著舉手回答,有的說:“將河這邊的大樹砍斷,使它倒向對岸變成橋”;有的說:“讓河中的大烏龜馱它過河”;有的說:“站在木板上劃水過河”……結果,學生們通過離奇古怪、豐富多彩的想象,為小猴子想出了幾十種過河的方法。有網絡直觀的暫存影像,有剛才各不相同的獨到見解,此時問題的解決可謂“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網絡讓學生在布局謀篇上有獨立意識
學生習作是一個獨立創新的過程。單調劃一的寫作方法,往往容易使學生生搬硬套,弱化自己的個性,形成“小八股”文。學生對于寫好一篇文章的基本布局模式,較熟練掌握并能合理運用后,就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應引導他們創新,根據材料、主題需要安排恰當的結構形式。
學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對于同一事物,他們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此,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方面的差異在所難免。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學生框死,相反,要讓學生有自己獨立的作文思路和表達方式,一旦發現學生的習作有新意就要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因為學生的創作動力來自創作的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就能促使他們去閱讀、去比較、去學習,從而寫出更有新意的作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展示自身能力的機會,利用網絡技術及時展示學生作文中出現的佳作,讓其他同學來學習、來討論、來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許有逢,江蘇省海安縣西場鎮延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