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闭Z感是人對語言的直覺的整體的感受,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語感。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培養語感成為語文教育的又一支點。
認識感悟的重要
傳統的閱讀教學,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太少,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更造成人文教育的失落。而感悟是人類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機能,是對人生哲理、生命意義的體驗,是由感性到理性,永無止境的認識過程。古往今來,人們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賦予漢字以豐富的意蘊,“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對于這些,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去領會呢?錢鐘書先生說:“學道學詩,非悟不進”。讀書感悟是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的傳統經驗。因此,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去感受、體味語言文字所蘊藏著的豐富內涵,就一定會使學生心靈獲得感應,思想獲得升華。
領會感悟的內容
1.感知形象感知形象就是抓住語言文字描繪的畫面的“表象”,運用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對人物的外貌、活動細節及變化過程,對景物的層次、方位、距離,對事物的動靜、色彩、音像等進行形象地感知,在腦海里形成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立體畫面。
2.感知意境感知意境比感知形象更進一層,要求體會出語言文字背后蘊涵著的語境和情調。葉圣陶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句,可見,對語文的感悟最要緊得便是“披文入境”,進而便是“明象體情”。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以景取勝。如《三峽》一文,作者以豐富多彩的語言描繪了三峽秀麗的景色,教師要幫助學生運用“通感”,打破各種感官之間的界線,實行感覺的挪移,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力。
3.感知情感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的啟迪學生潛在智慧,有的熏陶學生倫理道德,有的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我們應通過潛移默化,點點滴滴滋潤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培養語感的方法
1.反復誦讀反復誦讀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例如《聽潮》的教學過程,將誦讀貫穿于始終:初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我”是怎樣聽潮的,哪些地方能體會“我”對海潮的熱愛。品讀,讓學生默讀課文,體會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刈x,讓學生背誦課文,反復誦讀優美語段,達到熟讀成誦?!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弊钪饕木褪怯捎诙嘧x、熟讀將客觀的語言內化為主觀的語感。
2.聯系生活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中人物的境遇,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象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如閱讀《春》,學生都有過對春的盼望、春來的歡欣,有過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回味,無疑是學習《春》所不可缺少的經驗基礎。葉圣陶先生說:“如果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多。”
3.引入情境培養語感應根據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進入課文創設的情境,借助語言感受形象,領悟感情。如《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構筑了一個深秋孤旅圖??梢砸龑W生想象畫面,體味其中的感傷。既要讓學生之心“入乎其中”,感情上產生共鳴,又要“出乎其外”,品味言語表達的獨到之處,在出入往復中不斷深化,形成語感。
4.比較品評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葉圣陶先生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崩纭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連最末次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表示作者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確鑿”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這就必須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通過鑒賞品味,推敲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
5.語言積累語感能力是一種修養,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關鍵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不斷增加語言積累。積累口頭語言的基本途徑是多聽多說。積累書面語言,首先要大量閱讀,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感悟其在表達上的奧妙。其次是背誦,隨著閱讀熟練程度的增加,盡可能地背誦經典各篇,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也會逐漸加深。
重視語感訓練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在新課改形勢下,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知識、能力、情感的聯系,精心引導學生去朗讀、品味,培養語感,加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立足于激活學生自身靈性,發掘潛能,鍛煉其敏銳的語感。
(遲竹敏 王 琛,山東省萊州市朱橋鎮大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