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指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的新課程體系。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新課程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等語文現象,掌握規律,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在不斷喪失,這種喪失表現在學生越來越依賴于教師,依賴于課本,依賴于練習。一個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過程被囿于窄窄的圈子之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對知識技能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其中起調節作用的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認為,“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一個智商高的兒童,當他的求知探索的沖動一旦泯滅于最富想象的年齡段,這個人一生的發展也就有限了。”可見,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重于泰山。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在實際教學中積極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的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而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遇事有主見,能夠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書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并且在學習中,學生可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蘇霍姆林斯基對研究性學習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主體性的認知過程、表達過程和操作過程,是一種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種在“腦力”作用下完成的艱苦的、復雜的、創造性的活動,體現出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布魯納也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利用所給定的材料,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去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
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變化,那么,過去主宰課堂的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應該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縱觀我國教育所走過的幾十年,受傳統的思想所束縛,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中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作為教師,多年來更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完全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逐漸讓位于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教學計劃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了動態的、發展的,教學實實在在成為了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從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看,在將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構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與學生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之后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的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并促使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地位發生變化,即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當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是不會改變的,但有所變化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怎么樣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扮演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建立一個寬容的、民主的課堂氣氛。
6.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與“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一種挑戰,面對新形勢,教師應該勇于轉變教育觀念,多給孩子們一些空間、一些機遇、一些權利,努力營造新的師生關系,相信我們的學生定會有所作為!
(楊 楓,江蘇省銅山縣柳新鎮口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