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教學中應不應該使用多媒體的問題已經不需要討論了。多媒體技術一進入課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具有突破時空、擴大容量的特點,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它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效果。它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但它畢究只是一種工具,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工具是每一個使用它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它的價值到底何在?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這個高科技產物對語文教學的利弊。使用多媒體的誤區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試圖取代黑板
明明只是一行字,完全可以板書,卻非要舍近求遠地用多媒體顯示。甚至有的教師講課,不遠千里地背著手提電腦,只是為了展示打到課件中的十幾個字。假如說,多媒體的作用就是代替黑板的話,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花費這么大的物力財力去解決我們早已經解決了的問題。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而決非是黑板的電子化。
二、試圖取代教師
課件是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使用的重要方式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制作課件,為了一個小小的字體、圖片而煞費苦心,在上公開課的時候不惜搬動專業人士做場外指導。課件幾乎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海涵”,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做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鼓掌聲或嘆息聲隨著學生的回答伴著教師的點擊而響起,教師和學生誠如按照指示前行的羔羊,一起淪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仿佛早就有了結局的故事,只不過等到某個特定時間的到來才會一一上演,一切都在課件中。這樣的課件,往往聲音悅耳、視頻生動、圖畫優美、文字多姿,演示過程一定生動。只是這樣,使得原本充滿生命律動、能夠激發無數未知體驗的語文教學,成為一個個程序的機械拉開,一如風干的眼神,沒有半點情緒的流淌,再美的東西也會因此而喪失魅力。
出版商們試圖給每一篇課文都設計出相應的沒有瑕疵的精品課件,使任何一位教師都可以通過操作多媒體來完成教學,但精品課件在市場上遭受的冷遇告訴我們設計再完美的多媒體課件也是無法取代教師的個人魅力的,多媒體的價值決不是取代教師。
三、試圖取代文本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本始終是不能忽略的存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必須是圍繞文本進行而且文本應該處于原始資料的地位,所有的交流都應該是基于文本的交流,當然也會出現超越文本的情況,即使是超越,也應該是基于文本的超越。所以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是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通過一組畫面或影音文件來完成的。如果忽略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一味地以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代替文本閱讀,過于講究視聽沖擊而忽視對文本的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
比如上《再別康橋》,不讓學生去閱讀詩文,可是通過幾幅粗糙的黑白畫面的簡單展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體驗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更體驗不到“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更不用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了。學習《祝福》,不是讓學生去閱讀課文,而是放了一段電影剪輯,看畢即讓學生討論祥林嫂的形象;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讓學生自己透過文字去體味“小草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的情態,而是用標準的范讀展示了權威者的理解,可是孩子們自己來讀的時候,他也許并不重讀“鉆”而是強調“偷偷地”,因為在他的眼里,“偷偷地”可能比“鉆”有意思多了,但是范讀剝奪了他們的體驗。
在有些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上,教師更是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有位教師在教學《致橡樹》時,將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課堂。盡管《化蝶》與《致橡樹》都涉及愛情這一相同的題材,但《致橡樹》重在表現一種現代愛情觀,即木棉(女性)在橡樹(男性)面前的獨立和自尊;而纏綿悱惻的一曲《化蝶》則表現了古人在追求自由愛情而不得那種無奈和傷感,細細比較,兩者相去甚遠。
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像,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很顯然,多媒體的價值也決不是取代文本。
多媒體的價值既不是代替黑板,也不是代替教師和文本,它存在的價值在于它具有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也無法取代的作用。說到底,多媒體的使用無非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而教學的本質在于引起、維持、促進學生的學習,那么,多媒體的作用也不外乎這些。判斷多媒體運用得是否適當,應該從這三個方面來看,最重要的是看多媒體的使用是否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這樣就杜絕多媒體的濫用、泛用引起的弊端了。一般來說,多媒體的使用應該把握這樣幾個原則:
1.把握必須性
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諸多方便和好處,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這就是說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能不用的盡量不用,能少用的盡量少用”,只有在不使用多媒體,無法把問題講解清楚的情況下,或者會影響到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時才使用多媒體。能夠用語言講清講透的,堅決不用多媒體。多媒體可以用來彌補教師本身素質的不足。素質再高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全才,他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而影響教學效果,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解決,從而彌補學生生活閱歷不足或延伸學生思維空間。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學生的生活空間狹窄,課文所及的實景是學生從未見過的,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它實實在在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不僅可以增強課文內容的真實感,激發學生興趣,而且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從而加深印象。傳統教學法在思維開啟方面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鞭長莫及,常常造成遺憾,多媒體在這個方面卻又顯得得心應手。例如,傳統的古詩歌教學只憑教師的理解和講解,學生去想象發揮,難免掛一漏萬,很難理會到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讓多媒體課件來處理,效果就會好得多,課件只提供與詩歌意境有關的畫面,教師做一適當的提醒,任由學生據畫面去聯想、想象。
2.講究適當性
多媒體的使用還應該講究適當性,即適時適量的原則。使用多媒體的目的應該明確,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思考的時候,應該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比如,一位北京的老師在講《生命的意義》的時候,學生對保爾在大病初愈之后來到埋葬烈士們的公墓那里,當他離開的時候,他說了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剛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在朗讀這段話是用的是飽滿激昂的語氣來讀的,顯然沒有理解此時此刻保爾極度悲憤的心情。這位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保爾的心靈時,先是讓學生們聽了韓紅的《天亮了》,這是一位孩子唱給父母的歌,在一場大地震中,父母舉起了孩子,使孩子成為那場地震中少有的幸存者。只是,最親近的父母卻永遠離開了他。接著讓同學們回憶有沒有體會過自己熟悉的親人永遠地離開自己的心情,保爾是在剛剛看望過一起戰斗過的同志的墳墓以后,保爾沉痛、悲憤的心情說上面那句的。乍看起來,流行歌曲和革命小說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但這位教師很巧妙地運用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他們引領進了英雄的內心世界,我想,這樣在恰當的時刻,運用恰當的方式,促進孩子們體驗到閱讀的韻味,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境界。
3.發揮優越性
不可否認,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在使用中應該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比如它的交互性。從本質上說,多媒體就是對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和交互式處理,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大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檢索方便。無論你需要哪一個課件,哪一部分內容,計算機一般幫你搜尋到相關內容會語文教學。應該有這樣精彩的演示平臺,最大限度地收集相關資料,包括豐富的文字、圖片以及音響、影視;教師可以輕松地組合、添加需要的東西。二是提供給教師與學生更多的交流機會。教師和學生交流和溝通的場合有限,而多媒體恰恰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利用多媒體建立的交流平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打破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交流。
多媒體已走進語文課堂,帶給我們的沖擊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關鍵在于,我們利用它,既不能把它神秘化,看成一劑良藥,夸大它的作用,也不應排斥它,拒之門外,應該一分為二地看清它的利與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帶著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揚利去弊,用好這一高科技的教學手段,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語文園地里開花結果。
(張聰慧,河南教育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