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自清、葉圣陶等老一輩教育家提出并實踐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在現代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如今已演變成僵化、落后的閱讀教學八股調。其主要特征:一是從文章結構入手解析“范文”并從積累語文知識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內容要點和零碎的語文知識點;二是從“讀寫結合”入手,把對范文的解析同時擴展為模仿范文的寫法來進行作文教學,把課文當成閱讀和寫作的共同參照物,出現了用文章結構分析來置換、代替閱讀信息處理的怪現象。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必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余映潮先生也在《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型創新》一文中明確提出“我們所創造的優秀課型,要能夠處理好閱讀與誦讀、閱讀與聽說、閱讀與編創、閱讀與論辯、閱讀與質疑、閱讀與品析、閱讀與積累、閱讀與想象、閱讀與延伸等各種關系”。由此可見,積極探討致力于形成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法,正成為當前語文教改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實施,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特別強調的視點是“學生”,即學生處于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突出了閱讀是學生的活動,教學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這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作者以文字符號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的創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讀者原有的知識結構、思想觀點、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感悟。當前,西方的接受美學也特別強調讀者在作品內容、意義生成中的參與作用。其中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作品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創作的。因而研究性閱讀教學首先定性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它強調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所謂“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所謂“人讀人異,人言人殊”,皆為“閱讀個性”之顯現。因此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閱讀既是“欣賞”,也是“創作”。
從閱讀思維的軌跡來看,如果說欣賞性閱讀是“入書”,是敬重作品的“仰視式”閱讀,那么研究性閱讀是“出書”,是裁判作品的“俯視式”閱讀。研究性閱讀既要求讀者深入作品,貼近作者;又要求讀者跳出作品,與作者保持距離。倘若讀者與文本的距離過近,就會身陷當局,為文本所“迷”,正如蘇東坡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研究性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研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研究性閱讀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以期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成為構建閱讀平臺的設計師。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目前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學生的表現勝過教師,“不是學生不夠好,而是教師不會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為能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情景,組織問題,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和途徑,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內在支撐條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作狀態。因此,研究性閱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師,而不是只懂語文;(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質疑問難的隨機性,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還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和開放、民主、平等的教學心態;(三)教師不應是知識的倉庫、權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服務員、協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樂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樂于學習和運用新的教學設備,樂于把閱讀教學與現實社會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研讀的環境和氛圍,創設引領學生閱讀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的同時,應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脫離文本,不切實際的穿鑿附會傾向。而當學生的思維處于膠著狀態時,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以協作的態度參與學生的研究過程,通過巧妙的點、撥、導、引,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研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是“導讀有方”,“點撥有時”,“評價有度”。實踐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去讀,去思考,去揣摩,才能發現哪些問題是綱舉目張式的,哪些問題是值得爭鳴的,這樣探究問題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啟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優化整體素質的目的。
三、研究性閱讀教學的組織,必須含有專題性的閱讀活動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指出:“缺少閱讀,對于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能力的養成是致命的一擊。”的確,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舉一反三的過程,我們必須重視開拓學生的閱讀途徑,指導學生堅持課外閱讀。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加強指導,把它納入自己的閱讀教學計劃中來,而不能放任自流。
葉圣陶先生認為,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要給予“版本指導、序目指導、參考書籍指導、閱讀方法指導、問題指導”。研究性閱讀對文本的教學設計是靈活多樣的,尤其是開設綜合性的專題閱讀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專題性閱讀教學有助于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觀念,使教與學的重點從單純的獲取知識,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最終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者有機統一的目的。專題性閱讀教學的基本環節是:1.提出專題,確立閱讀目標 由學生在預習閱讀及課外自由閱讀中,發現可行性的研究專題,確立研究性閱讀目標;或由教師提出有一定涵蓋性、綜合性的專題,為研究性閱讀定向。確立專題后,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好一份具體的專題研究計劃。2.收集資料,篩選目標信息 專題性閱讀必須在資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積累之后才能進行。資料信息的來源可以是教材,可以是報刊雜志,也可以從網絡上獲取有關信息。學生可以自主獨立地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也可在小組合作中提煉和重組。3.交流評價,提高閱讀效能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反饋學生閱讀質量,由學生主體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參與評價,對學生在研究中未能發現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對學生研究中有失偏頗或偏激的地方進行適當的糾正。教師在評價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感受到發現的快樂,嘗到研究的甜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專題性閱讀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興趣愛好為基礎而開發和實施的,它借助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形式展示研究性成果,如三分鐘演講、知識競賽、古詩文誦讀賽、講成語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辯論會、自辦文學社等。在專題性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研究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開展研究性閱讀已成為現代語文教學的一種趨勢。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意義不是被機械的復制,而是真正的建構。意義的豐富與思維的無限使閱讀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這個意義上,“閱讀”的過程也可視為一種“研究”的過程。在這個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的閱讀構建良好的學習平臺,使學生明白閱讀的結論總是暫時的。因此,教師只有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關注學生個體,關注周圍生活,緊跟素質教育的步伐,才能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成為適應新世紀的“會讀書”的有用之才。
(葉香美,浙江省金華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