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上是聽(聽人說)和說(自己說),表現在書面上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聽和寫的任務是輸出信息,用葉老的話說就是“發表”。說是口頭表達能力,寫是書面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中,說和寫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環節,做為一個語文教師,切不可忽視。
加強說的訓練,準確表達思想感情
每個人都有思想感情,在社會生活中都需要交流,其表達的主要方式是說。“說”,在人們的交往中用得最廣,但長期以來語文考試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的測試,在對口語表達“說”的考察測試相對薄弱,不少學生不敢說,不會說。或聲音低小,吐字不清,或結結巴巴,說不成句。至于上臺演講,更是臉色漲紅,不敢抬頭,甚至手足無措。復述課文,缺乏概括力;回答問題,詞不達意;表達思想,含糊不清。對此,我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發音清晰、聲音洪亮、態度自然、感情充沛、中心明確、內容具體、說普通話。發音清晰,吐字清楚,才能使人聽明白。聲音洪亮,才能使全場都能聽得見。儀態自然大方姿態端正,才能有利于思想上的交流。說話有節奏感、有明確的中心,才能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強對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的培養。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試著每周安排一節演講課,讓學生輪流登臺演講,內容可不加限制,可讓他們或總結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或講述一個成語故事,或報道國內外、校內外的一些時事,或發表對某一事件的聯想或感悟……學校則可以每學期定期組織一、二次演講比賽或辯論會之類的活動,讓層層選拔上來的“演講天才”們能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也檢驗了演講課的課堂效果。這樣,學生既能從演講中加強說的訓練,也能從別人的演講中受到啟發、增長知識。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每周一般都安排兩節課的作文時間,我認為完全可以抽出半小時或者一節課的時間來講行口頭作文。這樣安排,可以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握題目重點,確定說話中心,快速地搜集材料,培養學生快速思考的習慣,從而使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
加強寫的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寫”實際上是用筆“說”。說的能力提高了,也能促進寫的能力的提高。
作文應該建立在說的基礎上,寫自己想說的話。作文要取材于生活,說實在話,說自己的話,寫真情實感,使作文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力戒堆砌詞藻、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這不僅關系到文風問題,也關系到做人問題。
在平時,我主張學生寫日記。日記中包括了生活的各項內容,長期堅持,可使學生觸及學校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見一般作文題目,就能游刃有余。
此外,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的講讀,對課文進行改寫、擴寫、縮寫、仿寫、續寫等訓練。長期堅持對學生說寫相互結合的訓練,定能收到可喜的教學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的模式是千變萬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聽”和“說”的核心是“說”,“讀”和“寫”的核心是“寫”。語文教學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強說寫訓練,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祝金祥,山東省鄒城市大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