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最講究生動形象,按傳統,語文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實現它;語文最講究博聞強識,按傳統,語文教師主要是通過要求學生“多讀”來實現它。幾千年來的傳統,造就了許多人才,甚至大師級的人才,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地拋棄傳統,對傳統中仍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應發揚光大。但傳統在這信息時代,在這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又顯得那么力不從心,甚至給人以“牛拉車”的感覺。如何不丟棄寶貴的傳統而又追隨科技的步伐并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改善我們的“武器裝備”——在教學實踐中合理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針對這個問題,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電視、錄像、攝像三位一體,用強烈的視聽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其眼界
(一)用配合教材的錄像使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劇情,通過欣賞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講《〈雷雨〉(節選)》放話劇或電影錄像《雷雨》;講《〈茶館〉(節選)》放話劇或電影錄像《茶館》;講《群英會蔣干中計》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群英會》;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放電影紀錄片錄《泥石流》。這些錄像資料可以購買現成的,也可以留心豐富的電視節目,自己錄制。這種方式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起到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的作用,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我還以此繼續大作文章。看了《三國演義·群英會》后,我和學生一起分析電視劇中哪些情節改編得好,哪些情節改編得不太好;哪些人物塑造得比較好,哪些人物塑造得不夠好。有時還要求學生把這些分析寫成文章。學生很有興趣,積極認真,這樣就把僅是文字閱讀的語文教學形象化、生動化了,可謂一舉多得,收效極大。
(二)實地拍攝,身臨其境
用攝像機拍攝旅游景點的名勝古跡,回來放給學生看。學生便對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由此我想,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將課文所涉及到的有關情節、有關場景、有關景物實地拍攝下來,對語文教學會大有幫助。
(三)錄制一些節目,作為練習或欣賞的材料
現在的學生,大多整日埋頭于課本或遨游于題海之中,無暇去閱讀、欣賞那些優秀的詩文。所以,錄制一個小品,設計幾個練習題,讓學生邊看邊思索,然后書面完成思考題。形象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動情的朗讀給學生以美的陶冶,又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這一做法如同給學生提供了一道精美的大餐,替學生打開了一扇文學之窗,因而大受學生歡迎。
二、電腦出擊,跟上時代
人類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的電腦正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的諸多領域,既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又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這種形勢下,將電腦引入教學已成為大勢所趨。用電腦上課,別具一格。我曾在微機室用電腦給學生上了一堂課——朱自清的《威尼斯》。里面的配樂、配畫朗讀把我們帶到了水城威尼斯,我們仿佛乘著“岡朵拉”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游覽,那身臨其境的感受絕非一般的閱讀或朗誦所能產生的。里面還有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詳細介紹,有詞語解釋、段落分析等,還可以在“相關作品”里閱讀朱自清的其它作品。這堂課生動活潑,聲、情、畫并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F在的電腦教學軟件相當豐富,制作水平也不斷提高,我們應適時這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用于語文教學??缡兰o的人才的培養,需要提高科技含量。當然,有條件的現代化的電教設備要上,而傳統的投影儀、幻燈機等也要發揮其作用,不要為追求電教而電教,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使用電教。
語文本身就是生動活潑的,它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罢Z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幾本教材,更不能沉溺于題海之中,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的生活空間有限,我們的空余時間有限,怎么辦?要像古人那樣“善假于物”,而電教手段就是我們所要憑借的最有用、最有效的“外物”之一。
(劉成杰,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五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