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一種解釋事物,闡明事理,介紹過程,給人以知識和信息的文章類型。又稱“解釋文”、“解說文”、“釋物文”。說明文的語言是多樣性的。所謂多樣性,即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多種說明方法綜合運用。說明文是比較客觀、理性、質樸的文體。
隨著人類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說明文在社會寫作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增加說明文的教學與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說明文寫作能力,以便在激烈的工作與生存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教學中訓練的重點要放在語言的運用上,因為它是一種很難寫作的文章類型。特別是學生對說明文的語言難以駕馭,或語言干瘡,讀之索然無味,或詞藻華麗、使文章不倫不類,難以說明事物的特征。教學應著重讓學生懂得語言這種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是豐富多彩,極盡幽微的。文章的體裁不同,語言特點也不同。說明文的語言,既不像記敘文那樣,強調渲染,描繪有聲有色的有個性特征的場景,也不像議論文那樣,筆端帶感情,有強烈的論辯性;它講究簡明扼要,平實無華。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要把某一事物清楚明白地介紹給讀者,這就要行文簡潔,語言莊重扎實。有些說明文雖然也要求語言生動有趣,但并不象記敘文那樣講究詞藻雕飾,并通過比喻、夸張、變形描寫等手段去感染讀者的情緒。例如: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卷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本。后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里來的。這種書比起竹筒來輕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客觀地、冷靜地交代了帛書出現的時代、制作的方法和“卷”這個量詞的來歷,并引用成語、詩句加以印證,還指出了它的優缺點。行文簡明扼要,內容概括,文字也準確平實。
說明文在說明事物時,它是客觀的,只求讀者“知”,不求感動讀者,它只注意事物的一般狀況,不求反映事物的個性特征,不寫“這一個”的獨特形態。正因為如此,所以講究簡要平實。看下列對“白楊”的兩段不同表述:
一、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二、白楊,落葉喬木,產于北方,俗稱大葉楊,可長至一、二丈高。葉圓而闊大,邊緣有鈍齒鋸,面青背白,葉柄長,故易動搖,雖遇微風也蕭蕭有聲。夏季開穗狀單性花,深紫色,雌雄異株。白楊多種于馬路、公路旁,庭院周圍。未質較松軟,做建筑房屋的材料不如松榆等木材。
這兩段文字都是寫白楊樹的葉枝干等部位,但語言風格遇然不同。
例一,筆端凝聚感情,采用擬人手法,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白楊的外形特點,又著力描寫其“倔強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撓”的神態,塑造了一個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者的形象,從而使讀者產生崇敬、贊美之情。而且這里寫的是生長在北方的白楊,是在獨特環境下,活生生的白楊。這是抒情散文的語言。
例二,只是客觀地說明白楊的特點,使人們認識白楊這一事物,以豐富人們植物學的知識。它在說明白楊的某些部位時,用的是科學的術語,如“落葉喬木”、“單性花”等。這段文章中的白楊是“死的”,“一般的”,它已經肢解為“干”、“葉”、“花”等了,文章提到它“產于北方”,但其特點介紹已包括生長在各地的白楊。這是說明文的語言。
在說明文中,為了通俗易懂,有時需要用打比方,例如《中國石拱橋》介紹橋洞的特點時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一張弓。”但這種比喻也不像記敘文或詩歌中那樣講究比喻的整體和諧感,使之構成統一的境界。說明文中的比喻是一種單一的形容,只求把事物說清楚。
由于寫作的意圖、讀者的對象不同,說明文的語言風格也有著種種差別。面向專業工作者的說明文,為了使文字簡潔,較多地運用專門名詞術語。面向少兒讀者的說明文,往往行文比較生動活潑,要運用一些修辭手段,目的是為了解說得更通俗更明白更有趣,但絕不能堆砌辭藻,使文章華而不實。
(渠玉芝,曲阜師范大學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