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始終是一個難點。許多老師和學生都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文言文教學是否真的沒有好的方法,真的不能走出這個困境?筆者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內驅力。眾所周知,文言文因離我們時代久遠,且語言大多簡約、精深,學生讀起來覺得艱澀難懂,因而產生厭惡文言文的情緒,甚至出現談“古”色變的現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挖掘教材中新穎有趣的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岳陽樓記》一文時,我充分利用投影機、錄音機等電化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風光圖,并配以優美的音樂,給圖畫配上精當的解說,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巧妙配合,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風景中,學生大都表現得熱情高漲。甚至有些學生未等老師說完,就急切地向老師發問:“老師,這是什么地方啊?太美了!”這時,老師順勢出示學習的課題《岳陽樓記》,并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鼓勵大家:“同學們,讓我們一同登上岳陽樓,與范仲淹一起領略這美好的景象吧!”至此,學生學習的興趣濃了,學習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在教《〈論語〉六則》一文時,本著“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則,我一開始就采用設問激趣: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石破天驚之問,吊起了學生的胃口,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生的熱烈討論中,老師從中解疑,并利用投影把有關孔子的資料及時向學生推介,突出三個“最”(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最偉大的教育家、最偉大的典籍整理編訂家)及世界各地對孔子的崇敬情況,然后引入課題的學習。這樣,學生帶著崇敬之情,帶著求知欲望,帶著愉快心情,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效果非常明顯。
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文言文課堂教學耗時多、效果差的又一原因是老師的“包辦”思想造成的。在教學中教師總怕學生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對一篇文言文,很多老師從字、詞的解釋到句子的翻譯,再到思想內容的概括無所不講,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所謂知識的傳播。其實,對文言文的教學同樣可放手讓學生去做,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縱觀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組織討論。在此過程中,老師只需點撥、解疑。讓學生從動腦、動口、動手中達到知識積累的目的。
三、重視語感的培養與訓練
文言文教學不能單純地進行詞語解釋加句子的翻譯。作為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培養與訓練,讓學生讀中疑,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誦。具體做法是:
1.加強形式多樣的讀 有讀“白文”(即去掉標點符號的原文),有配音樂讀,有個人讀,有集體讀,有分角色讀等。
2.鼓勵學生品讀精彩語句 教材所選文言文不乏精彩之處,讓學生圈畫、反復地朗讀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強誦讀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文言文的誦讀更是如此。背誦是學生學文言文的任務之一,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感情。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能突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讓學生喜歡學、主動學,并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薛凡平,山東省梁山縣梁山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