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的教育首先是能力教育,也就是說,主要是教會學生能應用漢語進行書面閱讀,書面表達和進行準確的語言交流,這構成了語文教學中的詞匯、語法、閱讀訓練、寫作訓練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就具體的語言教學環節來說,又可以分為語音、詞匯、文法與辭格四個方面,其中語音是基礎,也就是教會學生正確地讀出字音,當字音能夠和一定的語義相結合時,就形成了詞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遣詞造句方面的教學與訓練。但中學語文的教學不應當僅僅是能力教學,它更應當是素質教學,也就是說,要學生準確而熟練地應用語言,能夠寫出富于美感的句子來。
語言是一種獨特的工具,是掌握這門工具不僅體現在是不是可以用它進行思想與情感交流,而且還體現在能不能以美的方式應用語言。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是統一的。
語言的美是體現在語音、詞匯、文法和辭格四個方面的,這四個方面就語言學習的過程來說,是有層次之分的,語音和詞匯是最基本的部分,然后是文法問題,最后是語言應用中的辭格問題。雖然四者不能截然分開,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語言能力的訓練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必須有針對性,抓住最基礎的東西。而這個最基礎性的東西對于語言來說,只能是語音。
林語堂先生在其名著《中國人》中對漢語的美作過一番精彩的論述,對于我們極有啟發。他認為漢語語音的美很大程度上來自漢語的音節性,也就是說漢語的每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他指出:“這種極端的單音節性造就了極為凝練的風格,在口語中很難模仿,因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險,但它卻造就了中國文學的美。于是我們有了每行七個音節的標準詩律……無論是在詩歌里還是在散文中,這種詞語的凝練造就了一種特別的風格,其中每個字、每個音節都經過反復的斟酌,體現了最微妙的語音價值,且意味無窮。如同那些一絲不茍的詩人,中國的散文作家對每一個音節也都謹慎小心。這種洗煉風格的嫻熟運用意味著詞語選擇上的爐火純青。”這段話說明漢語文學的美首先體現在語音美上,語音美決定著漢語文學的風格。這對于我們的啟發在于,既然漢語文學之美在于語音,那么在對教材所選用的文學作品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首先注意語音之美,刻意地把作者對詞匯的選擇,對句式的選擇與語音問題結合起,讓學生首先去感受,然后去模仿。
朱光潛先生進一步指出了漢語的美來自聲音節奏,要讓學生感受到語音之美,就應該引導他們去按聲音節奏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和把握漢語的節奏。它一方面要靠韻來表現,另一方面也是聲調的問題。
現代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先生指出:“大多數觀察和使用漢語的人都同意漢語是美的。有時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漢語有了字的聲調,怎么還能有富于表達力的語調?回答是:字調加在語調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結果形成的模式是兩種音高運動的代數和。”這就是著名的“代數和”理論,語言學家的觀點對于教學實踐來說是指導性的,既然漢語的美感來自字調加聲調,那么在教學之中,字調與聲調的訓練與實踐就應當成為我們語言訓練的一個方面,這既有助于準確掌握字音字調,也有助于對普通話的掌握。
讓學生掌握“美的漢語”,就應當從語音開始。在教學中努力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重視語音問題,并在寫作與誦讀中感受語音之美。
一、讓學生在準確掌握語音語調的情況下,掌握漢語的平仄規律,在誦讀中,明確地把平仄讀出來,把語調讀出來
中學語文課文一般都是文學名家的作品,在語音美方面都是堪為典范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只是注意了詞匯、語法、主題思想、修辭方面的問題,而沒有把語音美作為重點解析給學生,因此現在要作的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語音美,掌握漢語語音美的規律。讓他們在這種規律的指引下進行朗讀。朗誦是語音美習得的最有效的途徑,因為瑯瑯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在這種狀態中,語音和節奏感可以內化為對語言之美的體驗,并在寫作過程中自覺地表現出來。傳統語文教育非常重視語言音樂美訓練。《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等都是韻文,并講究平仄,而且這些文本都是要求誦讀的,這實際上就是按漢語的語音規律,讓學生在語音的美感中學習語言。
二、培養運用漢語音樂美的良好習慣
這個習慣既是指口語表達的習慣,也是指書面表達的習慣。在組詞造句和作文寫作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驗和感受他所寫出的話是不是讀著順口,讓他們感受平仄組合中的語音節奏,在這種節奏的指引下進行寫作。課堂回答問題,日常談話中,讓他們注意語氣、語調、表達的節奏,這需要誦讀的積累,古人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識字積詞主要是通過反復誦讀獲得的。“書讀百遍”,不僅僅是“其義自見”,還有確保識記于心,不會誤讀的功用。比如《三字經》中的話,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云騰致雨,露結為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等等,“書讀百遍”之后就會形成正確讀音的習慣,再不會誤讀。語言音樂美的習慣養成是會增加語言表達效果的。比如,“張三李四”(平平仄仄);不說成“張三王八”(平平平平);“沒皮賴臉”(雙聲)不說成“賴臉沒皮”(雙聲被破壞);“牛頭馬面”(疊韻雙聲)不說成“馬頭牛面”(疊韻雙聲被破壞)“王楊盧駱”(疊韻雙聲)不說成“王盧楊駱”(疊韻雙聲被破壞),就是因為語言音樂美習慣制約的結果。
三、借助于“詩教”
考試沒有詩體作文,但是,中學生卻需要詩歌訓練。古人的詩教從漢語特點出發,從應用出發,不無道理。另一方面,詩是最能體現漢語語音之美的,特別是古典詩歌。古人強調“詩教”,一方面在于培養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溫柔敦厚”“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另一方面在于學習語言,把話說得漂亮。我們強調“詩教”,著眼點在于讓學生感受漢語語音之美,習慣于韻律化的表達,并以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育家文學理論家郭紹虞論述“詩教”問題時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并不是說要學詩以后才會說話,而是說學詩以后才會說漂亮的話,說得體的話。”這種表現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學生以語音美的規律進行交流與表達,從而避免語言表達中文風直、露、淺的弊病。所謂“直露淺”即書面語言太粗俗、太淺陋、太貧乏。中學生的理解力和模仿力,都有了一定的積累正是進行“詩教”的好時候。讀詩,嘗試著寫詩,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學教材中所選的詩歌,無論古體今體都是語音美的典范,通過讓學生模仿,可以強化語音美的表達,強調“詩教”的著眼點在于辭令方面。辭令問題屬于口頭表達方面,但與作文教學不無關系。能夠讓學生以一種典雅、優美的語言說話,這應當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既是培養人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育的目的之一。
傳統語言音樂美訓練對于說話、作文至關重要。要想提高表達水平非練好語言基本功不可。我們要想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就應當在漢語言音樂美訓練方面下功夫。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表述為語感。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所以,語感教學也就成為語文教學的軸心。語感首先是對語音美的感受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在表達中體現出語音的美,那么他的語感一定是很強的,因此,加強語音美的訓練,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
(宣建鳳,浙江省諸暨市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