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語交際能力也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十大基本素質之一。可囿于應試教育,語文教學漸漸只剩下“讀寫”二字,根本談不上口語交際訓練,造成許多學生“口將言而囁嚅”,口語交際能力很低。學生長大了進入社會,對社會語言的運用更可謂是五花八門,有許多大學生在求職招聘會上因不善推銷自己而遭受冷遇,有的好不容易過了“初試”關,面試時卻因為辭不達意而與自己心儀已久的那份工作擦肩而過。針對這些情況,中學語文教材(2000年版)增加了口語交際單元。在此我想談一些在實踐中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感受和思考。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如果不說,不運用,語言的交際功能就無法體現出來;語言是人類文化的根基,說話流利、表達清晰的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力往往要強一些,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會處在比較優越的位置。所謂“言為心聲”,語言訓練與開啟心智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講真話,講樸實可信的話,講流利得體的話,還鼓勵他們在語言中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智慧與個性,其中偶爾閃現的幽默與機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靈光。概括地說,我的做法主要是兩點:一是內容形式多元化,二是教學目標分層次。
先談第一點。教學大綱規定了口語交際訓練的總目標,各年級各階段又有其具體的單元目標,如:對初一學生要求講普通話;說話文明,有禮貌,聽話有耐心,有修養;問話明確,答話具體;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情等。每單元都附有練習題,并且帶有訓練目標,教材中列出教學與訓練目標若干項,這也充分體現了口語交際訓練教學目標的體系性、層次性、序列性。因此,教師要依據總目標、章節目標精心設計最基礎的課時目標、訓練目標。說話訓練是跟課文保持同步的,可以就地取材,關注社會,關心生活,以保證語言訓練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僵化的教條。口語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朗讀、背誦、討論、演講等等。學習說話的第一步當然是模仿,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了“單是……就……”“就連……都……”“不必說……也不必說……”這幾個句型結構,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模仿造句,多模仿幾次,就會對這幾個句子的意義和用法有比較準確地把握,從而在閱讀和寫作中熟練運用。在模仿中,大多數學生不愿意亦步亦趨,他們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盡管一些句子還顯得有些幼稚,但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熱情的鼓勵,以培養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概括復述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語言訓練的有效方式,這時候要提倡“百花齊放”,使每個人都得到說話的機會。若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訓練,可以采用開辯論會,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形式,并且盡量爭取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使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訓練機會。 除了結合課內文章進行訓練外,還可以將訓練的觸角伸向課外。每當預備鈴響,班上便總有一位同學在歡快的掌聲和期待的目光中走上講臺,開始這節課的演講。自初一開學到現在,演講的內容包括新聞介紹,成語運用,介紹自己所讀的名篇佳作等。例如,用課堂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要求學生把最近讀到的、覺得有價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講的形式向同學們作推薦介紹,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價值、內容概要或基本觀點及自己在閱讀中感觸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課按座位依次輪流,保證每人每學期演講一次。每次演講后,教師適當作些點評。演講時可以有提綱,但鼓勵“脫口秀”,個別水平較低的同學,允許“照本宣科”。一開始,有的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僅僅是當作任務來應付,他們既不會選擇有品位的好文章,也不會要言不煩地把閱讀體會拿出來與別人交流,對于這些學生,我從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入手,告訴他們,一旦你站在講臺上,面對所有的人,就要珍惜自己的形象,要將它作為塑造和展示自我形象的機會。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學生都很珍惜演講的機會,把它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現在,課前演講已成為每節課的保留節目。
當然,上述口語交際訓練的形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我所談的第二點:進行分層次的目標教學。從教育學原理來看,采用分層次目標教學可以落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教師仍然要按照現代教學的模式,面對班級的學生全體,根據大綱完成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落實,則必須通過對學生個體進行有具體性,針對性的輔導才能完成。教師不僅要能針對學生口語水平給以提高性的指點,還要能根據學生在訓練中的表現,針對其個性思維特點、心理素質以及觀察、思考問題的立場、方法,進行因人而異的全方位指導。逐漸由教師“講得好”、“教得好”,變為學生“學得好”、“練得好”。
以上是我在實踐中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語文的外延相當寬廣,我們不能把它局限在課文內,只有向生活學習語言,才能夠真正學到活的語言,做到“聽、說、讀、寫”均衡發展。
(陶軼,江蘇省南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