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理論”是為了解決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現象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問,它在各種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澳:碚摗睂ξ覀冮_展語文教學也有一定借鑒意義。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學會有意地創設一些“模糊”,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得清楚,而不是聽老師講得清楚,從而讓學生充分鍛煉和展示自己的能力。這也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精神: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需要精確,但有時需要運用“模糊策略”,因為語文課里的東西,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是每個人的閱歷、鑒賞分析能力各不相同,更使語文課具有較強的“模糊性”。所謂“模糊策略”,并不是故弄玄虛,編撰新名詞,玩弄新花樣,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進行彈性預設,給學生創設質疑的情境,展開討論甚至辯論。而我們提出的“模糊”,則妙在引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妙在促其主動求得學問而不是被動接受。誰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誰才是最有才華的教師。而運用“模糊策略”,便是讓學生施展才華、培養鍛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我對“模糊理論”在語文教學應用中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宜“啟發”,忌“滿堂灌”
對于語文課,許多人不管是上課、聽課或是評課,總愛這樣想,一堂課,如果講得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神采飛揚,便認為這堂課沒什么含金量,老師沒有發揮出水平,或者說這老師沒有多大才能。語文教師只有講得手舞足蹈,神采飛揚,才是精彩。滔滔不絕地講課成了語文老師的本錢。但是這樣的課,學生的主體地位恐怕是永遠也體現不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火花,啟發學生思考,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
我在上《<寬容>序言》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先驅者犧牲了,人們為了紀念他,為他建立了紀念碑,但先驅者會不會成為新的守舊老人呢?”學生回答:“會成為新的守舊老人。”我就追問:“試舉歷史上的一個人物作說明?”有位學生這樣回答道:“毛澤東同志的人生經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曾經是一個‘先驅者’,在中國革命戰爭早期他提出了游擊戰的正確指導思想,但遭到王明等人的批評,后來革命戰爭實踐證明毛澤東是對的。解放后,人們盲目崇拜他,甚至把他神化,在他的推動下,最后中國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國民經濟陷于崩潰的邊緣?!蔽以賳枺骸奥撓嫡n文內容,談談這件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發?”學生甲回答:“我們在紀念先驅者的同時,也要警惕出現新的守舊老人,不能搞個人崇拜?!睂W生乙回答:“要善于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在上課臨近結束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并說以后繼續參拜,而靖國神社內供奉著曾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多名二戰甲級戰犯,小泉首相的行為受到人們的批評。但部分中國學者認為,對小泉首相行為應持寬容態度,中日經濟合作更重要,中日關系應著眼于未來,而不必過于拘泥歷史。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學生對此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既有學生認為不寬容的,因為小泉首相繼續參拜靖國神社說明其沒有充分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所犯的罪行。也有學生認為應該寬容,因為中日兩國為一衣帶水的鄰邦,相互敵視不利于兩國關系的發展。甚至有學生說暫時先寬容日本,目前中國經濟實力不如日本,等以后超過日本后再不寬容。學生的有些看法甚至出乎老師的想象。
總之,只有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獨立思考、認真領悟、培養鍛煉自己獲得語文知識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機會。它更是教師創設“模糊”,誘導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保證。
宜“多元解讀”,忌“一言堂”
精確總比模糊好,似乎是毋用爭議的。能做到“事事求精確,件件講清楚”,也許是許多人所希望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世上的事物鮮有“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大多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對于語文這一學科來說,要求精確的東西我們確實不能小覷,如語文知識包括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等。但更重要的是: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主要是通過對古今中外的一些華章的咀嚼、欣賞來培養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完成健康個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這些并不是能用以精確性為特征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所能解決的。尤其是教材中的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們是作者個性、才華、情感以及思想的結晶。教師和學生都是作品的讀者,由于個性氣質,學識修養等的不同,各人對作品的解讀是不同的。
如狄金森的《籬笆那邊》,詩中的“草莓”、“籬笆”、“上帝”、“孩子”等意象可進行多元解讀。“草莓”可以理解為現實生活中美好的愿望,也可指心中的愛人,也可想象成魂牽夢繞的理想家園。“籬笆”既可看作是現實生活中的阻礙,也理解為傳統觀念的束縛,也可解讀為法規的約束。因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多層次的、模糊的、甚至是無法言傳的,如若在教學中無視問題模糊性的一面,而一味地追求明確的說法,追求統一的答案未免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事實證明,過分的精確反而模糊,適當的模糊反而精確。從模糊性的一面去說明精確性不僅是可能,而且是應該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承認教材中一些問題解答的多元性,允許并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其實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肯定學生閱讀的創造性,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熬_寓于模糊之中,模糊以精確為前提”,離開精確的模糊和離開模糊的精確都是要不得的。
宜“授之以漁”,忌“照本宣科”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古人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方面,許多教師做過不少有益的探索,如,這“綱”可以是課文中的標題、關鍵詞語、一句話或一段話。只要找到了這些“綱”,就可以做到綱舉目張。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祝福》時就說了一句發人深思的話:我覺得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軌跡清晰地顯現出來:
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
春天本來是美好的,可是對祥林嫂來說,喪夫、改嫁、失子、歸天,這一系列人生的大苦大悲都發生在春天里,這樣的春天還是陽光明媚的嗎?
“綱舉目張”法只是許許多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中的一種,擁有方法,就意味著擁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鑰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再強調教給學生方法的重要,他說:“教學生方法,要用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聯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聯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聯想,然后學生才能探討知識的本源,尋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難取之不盡,用之無窮了。”看來,教師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模糊教學中的“模糊”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注重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的個人體驗,注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它反對語文課堂堂“講深講透”,主張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留點空白;它反對陳舊的大包大攬式的“授受型”課堂組織形式,提倡授受型、討論型、演示型等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它反對以教學結果(往往指學生的分數)作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提倡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注重“教學效果和教學過程”,尤其是“教養效果”。模糊教學是以培養有著良好的思維品性,有著開放精神和自由意念,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為終極目標的一種教學觀念。
(應仲放,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