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落實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推進我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改革,2005年《現代語文》特開設“高中新課標教材論壇”專欄。第1-5期分別刊登人教版、山東人民版、語文版、蘇教版和廣東版教材編寫人員對各自教材編排特色的闡釋和教材使用過程中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本刊擬從語文新課標與學生可持續發展、語文教科書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特點與學生綜合學習、教師角色轉換與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個體體驗與基礎知識訓練、文化知識積累與語文能力培養等方面展開話題,為廣大語文教師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歡迎大家踴躍賜稿。來稿要求作者每文只針對其中一種教材發表學習心得,交流教研成果。字數以2000字左右為宜,一般不超過6000字。從第6期開始本欄目將擇優刊登作者來稿。
為了更好地探索高中語文改革之路,我們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編寫了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部分已經國家初審,獲準進入實驗區試用。現將教科書編寫的基本情況和在編寫過程中的思考介紹于下:
一、教科書編寫的基本理念
1.以人為本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本次課改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在教科書中應得到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這里的“發展”是指全面發展,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體系中需記憶,需訓練,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時這里的“全面發展”包括和諧、主動、充分、自由、持續等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終身發展、個性養成等方面考慮教科書的編寫。
以學生發展為本,這里的“學生”是指全體學生。本次高中課改的一個大背景就是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應真正得到體現。這就需要教科書考慮到學生的不同需要。
以人為本,不僅指以學生發展為本,還應包括以教師發展為本。難以想像以知識體系為邏輯起點,把語文學習流水線化的教科書與教學能留給教師多少創造的空間;難以想像許多年甚至一輩子面對較少變化的一本教科書,教師能夠得到較好的專業發展。新的課程、新的教科書應當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尋求平衡和張力,立足現實,追求理想,而不是放棄理想;新的教學,應當在教師的適應與不適應之間尋找平衡,給教師一定的壓力和挑戰,而不是被動適應;新課改應當滿足教師的精神探尋和實踐創新的需要,而不是緊盯著教師在應試壓迫下形成的操作技能。好的教科書應當讓老師們通過接受培訓,通過課改實踐,去提高,去發展,我們相信這是廣大老師們所歡迎的。
2.遵循規律
教科書的編寫應當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中外母語教育都非常重視其育人功能。通過母語教育培養具有責任心的公民,使他們形成國家觀念和符合時代發展的道德價值觀。編寫高中語文教科書,應當注意用人類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讓教科書成為學生走進文學經典、走向優秀文化的橋梁,讓語文成為滋養學生精神成長的源泉。
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應當認識到這是一門基礎性、應用性的學科,應重視實際應用,讓學生通過情景感受、對話思考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發現、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實現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還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比如,高中教育應注意培養高中生的國家意識、現代公民意識、人類意識等。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用能力、審美能力、理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能力在教科書編寫時就應得到更多的關注。
3.注重整合
普通高中課程每個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我們認為,模塊式教科書的編寫,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模塊是一個“塊”,而不是點、線、面;整合是其首先具有的特點,這種整合的內涵是豐富的。從科目共性說,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從語文學科個性說,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 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成‘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是學生應該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五個方面獲得發展,這五個方面又應是有機融合的。從教科書呈現方式看,組成學習專題,跨文本、超文選,則要求對學習材料進行有機整合等等。
同時,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樣一個核心的課程目標,要求語文模塊的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生命系統,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的堆積和拼湊。在這個系統中,有三個關鍵詞最為重要:(1)靈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個教科書,也是模塊的靈魂。各個專題則是以人文話題領起。(2)情境。應當強調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學習情境。 這樣,各種要素才是流動的、活躍的。(3)生長。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生命系統,每個模塊以及模塊中的專題都是可以生長、延展、創生的。
4.引導學習
學會學習,是走向學習化社會的主題詞,也是本次課改的重要精神。《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要求:“每一個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于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教科書的編寫應體現這些要求,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要從學生精神發展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出發,選擇文質兼美的大家名篇,教學內容本身應當對學生形成“磁力”、“魔力”,讓學生為之吸引。在呈現方式上,應對傳統的高中語文課本編寫方式,進行全面的理性審視,拓展視野,開發資源,優化組合,創新呈現方式,構建對話平臺,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
5.倡導開放
倡導開放,首先指必須具有寬廣的文化視野,把握好傳統與現代,民族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文化認同感的同時,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應當讓學生觸摸世界最優秀的文學經典,接受世界先進文化的熏陶。
倡導開放,也指教科書編寫要體現生活化、綜合化的理念。要融通語文和生活、社會的關系;要柔化科目之間的界限,倡導跨學科、跨領域的語文學習;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溝通語文學習與網絡世界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小語文真正走向大語文。
倡導開放,還指教科書體系不是凝固的、封閉的,不能全部是規定性的。它應該“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余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6.立體構建
整體架構的立體化。構建立體開放的教科書體系,首先著眼于整體,應體現:(1)體系建構的立體感。必修部分側重在基礎性、均衡性,選修部分側重在多樣性、選擇性;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仍然堅持這樣的基本思想;選修部分橫向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都有助于體現立體感。(2)模塊構成的有機性。從整個高中語文課程體系出發,把握必修與選修、選修各個系列以及教科書各模塊應有的位置,在模塊之間建立邏輯關系,使每個模塊都成為語文課程體系的有機構成。(3)理念與目標的一致性。在不同部分、系列和模塊之間,堅持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及教科書編寫的理念、目標貫穿始終,增強教科書體系本身的凝聚性。
基本結構的專題式。對教科書進行綜合立體的設計,以專題方式呈現,在專題內部,采用板塊式的組合。這樣就突破了以單篇課文為中心的設計模式,為教學提供了寬闊的立體空間,使課程結構模塊化的思想得到落實。
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如前論及,教科書編寫強調整合理念。從課程內容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各種體類的文本,閱讀專題組合的文本和圖片、圖表、漫畫、網絡信息、光盤資料等,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課內學習和課外的語文生活,學習材料的呈現與學習方法的引導,等等,都應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二、教科書的體系結構
1.必修部分體系
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著眼學生的精神發育,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3個向度設置了22個專題。具體安排見下表:

需要說明的是,專題按三個向度劃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鄉明”、“珍愛生命”、“祖國土”等,有“人與自然”的內容,“我有一個夢想”同時包含了“人與社會”的思考。在“人與社會”一欄中,加星號的四個專題,著眼點是語言文化,是從應用角度切入的。
2.專題結構
教科書編寫以專題為基本結構單位,旨在突出綜合整體的思想,專題內部的結構安排是:
專題名稱:對專題內容起標識性作用。如“向青春舉杯”一眼便知這個專題圍繞青春話題展開。
導語:用簡練概括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專題,如“像山那樣思考”的導語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它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人們感懷并摹寫這種亙古如斯的美麗,將身心沉靜其中,在聆聽萬籟的時候體味人世的紛擾,感慨歷史的滄桑。人類一直思考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尤其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需要我們深切的關注。”
學習板塊:每個專題由兩至三個學習板塊組成。每個板塊由有關選文及其他相關學習材料構成,板塊的出現,突破了“一篇一課”的陳式,形成了一個個小模塊。高中新課改提倡兩節課連排,由板塊而專題而模塊的結構方式,既體現了模塊意識,又有利于組織教學。板塊與板塊之間有較明顯的遞進、拓展關系。如前所舉,“像山那樣思考” 由“諦聽天籟”(選文為《江南的冬景》、《晨昏諾日朗》),“感悟自然”(選文為《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湖山沉思”(選文為《寂寞》、《像山那樣思考》)三個板塊構成,就體現了理性思考的不斷深化。“向青春舉杯”由“吟誦青春”、“體悟人生”、“設計未來”三個板塊組成,則勾畫出活動體驗的不斷拓展。
積累與應用:絕大多數專題設置了“積累與應用”欄目,側重對文本記誦、課外語文活動、寫作實踐等提出要求并給予指導。如“像山那樣思考”這一欄目的內容安排是(“寫作實踐”除外):
1.背誦《赤壁賦》。
2.本專題的幾篇文章景、情、理融為一體,表現了作者接觸自然、與自然對話的理性思考。請你選擇其中自己喜愛的一篇,分析該文是怎樣在寫景中表現個性化思考的。
3.文言文中的虛詞用法富于變化,對這些用法進行歸類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途徑。本專題的兩篇文言文中出現了一些虛詞,如“之”、“其”、“于”、“因”、“乎”、“也”等。這些虛詞也可以在《師說》(韓愈)、《送東陽馬生序》(宋濂)、《捕蛇者說》(柳宗元)、《岳陽樓記》(范仲淹)、《醉翁亭記》(歐陽修)、《桃花源記》(陶淵明)等文章中找到。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們的不同用法,制作“虛詞學習卡片”。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留心這些虛詞是否還有其他用法,是否還有其他虛詞出現,隨時總結,豐富卡片的內容。
4.向別人介紹一個地方,要用簡要的語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點(或者你的學校)的導游,你將怎樣介紹?虛擬一些場景,做口語練習,同學之間互相評價,共同提高。
教科書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是融為一體的。口語交際、小練筆大多是結合專題具體情境安排的。每個專題在“積累與應用”安排一次大作文。總體設計是突出:(1)有機性,有機結合專題學習,利用“在場”特點,激發引導學生寫作;(2)選擇性,給多題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自擬題目寫作,給學生足夠的空間;(3)體系性,多專題的寫作實踐,和其他口語交際練筆的題目,經多輪整合,使必修部分“表達與交流”得到具體落實。似乎是“無心插柳柳成陰”,其實編者“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只是更追求自然、熨貼而已。仍以“像山那樣思考”“寫作實踐”的作文題為例,我們相信,學生會喜愛這樣的話題,這樣的情境,會樂于動筆,享受寫作的。
從下面三題中選擇一題作文,也可以根據話題范圍和寫作提示自擬題目寫作。
(1)藝術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創作出不朽的繪畫、音樂作品,如民樂《春江花月夜》、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鋼琴小品《秋日私語》,油畫《日出印象》等等。從描繪自然的樂曲、繪畫中,選出你喜愛的作品,把你在欣賞時想像到的美妙的畫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現出來,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
(2)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你的天地會更廣闊。你看過東方噴薄的日出嗎?你仰望過頭上燦爛的星空嗎?你有沒有注視過遼闊的地平線?……選取最能震撼心靈的自然畫面,寫兩則小品。
(3)美洲有一種巨杉,能長到百米之高,屹立幾百年,可是它的根卻只在淺土層,為什么強風也吹不倒它呢?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樹成群生長,它們的根須是纏結在一起的。
蜜蜂的蜂窩構造精巧,房孔都是正六角形,適用而且節省材料。蜂房由無數個大小相同的房孔組成。令人驚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窩都是按照這個統一的模式建造的。
人們還注意到,糧食作物很少開絢麗的花。
……
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令人驚嘆,人們經常地從大自然得到啟示。請以“大自然的智慧”為題作文。
3.將學習方式的指導融入專題結構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輪課改的關鍵。我們十分重視“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創新教科書呈現方式,建議根據專題內容分別采用“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三種基本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板塊名稱則兼顧教學與學習方式建議,如“向青春舉杯”的目錄安排是:

部分專題根據需要采用了混合型的方式,如“和平的祈禱”三個板塊,分別采用“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的方式。
選修部分教科書在專題結構和學習方式引導方面,參照必修部分教科書的編寫要求,同時又因系列、模塊的具體特點而定。
三、教科書主要特色
1.以專題組織學習材料,構建多重對話平臺
教科書不以知識能力點為體系,而是以學習專題統整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等方面的發展目標,每個專題形成塊狀結構,進而構成新的框架體系。
改變傳統的選文方式,打破時代、國別和話語方式等界限,根據專題需要,把各種有助于探究學習的材料(如選文、背景資料、問題設計、思路、討論題、音像資料、圖表、索引等等),有機并有創意地進行組合。
專題努力創設新的語文學習情境,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拓寬學習天地,每個專題都能衍生出豐富的語文活動內容,為學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編者之間,構建多重對話的平臺。
2.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教科書的專題以人文話題統領,又熔鑄著人文精神,包含著語文因素。人文話題的選擇重點,指向那些適合高中生成長需要的,體現生命精神,傳承人類文明,反復出現并持續地起著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題。教科書汲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觀念,融合現代人文主義學說,對相關的文化內涵進行梳理和整合,提煉出一組人文話題。高中生能從這些人文話題獲取精神的滋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話題的要素,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文本及相關學習材料體現的。編寫組特別重視選文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在必修部分的教科書中,第一次入選教科書的文本超過了50%,而且大都是大家名篇,讓學生盡可能地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語言、美的文字。編寫組還從新的文化視角與不同的閱讀層面對一些傳統課文做了獨到的解讀和新的開掘,將其整合到相關的專題中,賦予這些文本以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
為體現高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科書在呈現方式的變革,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的聯系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本質性特點,編寫組十分重視二者的有機結合。人文話題統領,使每個專題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同時每個專題又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具體要求,并在應用、審美、探究方面有所側重,高中語文必修階段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目標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在“人與社會”部分,設置了四個“語言文化”專題,分別重點指向文章的修改、作品風格的體味、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文言文閱讀及古漢語知識的梳理等幾個方面。在所有專題的問題或活動的設計上,都力求語文點和人文點的契合。“積累與應用”則使語文能力的培養得到強化。其中“寫作實踐”既是相關專題內容的自然生發,又自成相對完整的系列。
3.以探究為核心設計專題,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
編寫組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十分重視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必修本教科書的呈現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設計了“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等三種著眼于學習過程的結構方式,明確提出了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建議。
——“文本研習”提供經典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如“和平的祈禱”是一個包含了“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三種方式的專題:第一板塊“遭遇戰爭”(選文是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和海因里希·伯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文本研習”的設計是:
(1)兩篇小說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主人公分屬敵對陣營,一個為保衛祖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研讀作品,說說作者試圖告訴讀者的是什么,它們各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主題的。
(2)《一個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經歷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通過他的敘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點嗎?最后一節中,凡尼亞舉手向“我”告別時,“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為什么反復描寫學校的環境布置?“我”一直處在一種怎樣的精神狀態?懸念的設置在這篇小說中起到什么作用?
(4)《一個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許多描寫畫面感很強,根據你的理解和想像,選擇你認為比較能把握的一些內容,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分鏡頭,和同學交流。
——“問題探討”著眼于培養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驅動下進入專題學習,在探討中發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如“和平的祈禱”專題的第二板塊“黑暗中的心跡”(選文為《安妮日記》),其“問題探討”的設計是:
(1)安妮遭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么會這樣想?她的日記傳達了怎樣的情感?安妮說:“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你如何理解這句話?人類制止或消滅戰爭的途徑是什么?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記者或作家。那么,《一個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請想一想,這些普通人原來的生活是怎樣的,戰爭又是如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曾有人批判《一個人的遭遇》,認為它“渲染戰爭恐怖,鼓吹和平主義”,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請結合本專題文章,和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圍繞專題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如“和平的祈禱”專題的第三板塊“歷史畫外音”選了兩組攝影圖片,其“活動體驗”的設計是:
(1)就一個時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內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記錄的歷史真相發人深思。第一組照片都表現了戰爭的苦難,和同學交流面對照片時的感受,對這些照片發表你的評論,說一說它們是從哪些角度記錄戰爭苦難的。
(2)攝影圖片記錄的雖然是瞬間,也能反映重大主題。比較、綜合兩組照片的內容,就“戰爭與和平”的話題,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學交流你對攝影圖片取材、畫面構成的認識。
(3)游行的攝影作品往往都有豐富的內涵。為每一幅照片分別擬一段話,作為解說詞。搜集同類題材的圖片或照片,班級舉辦“渴望和平圖片展”。選一幅你認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沒有見過照片的人作口頭介紹。
(4)讀了安妮的日記,你一定會有許多感觸,請給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說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將怎樣為她寫墓志銘?
教科書新穎而靈活的呈現方式,將有效地促進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將引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4.以開放的彈性機制,提供選擇和創造的空間
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兼顧不同地區、學校的需要,教科書提供了較大的選擇和創造的空間。
必修部分教科書前四個模塊各有四個專題,每個專題有多個學習板塊,教學時可根據學生情況自主選擇;有的專題部分板塊設計兩種以上的學習方案,以供教學時選擇;第五個模塊根據高中第二學年的教學實際,設計了六個專題,選擇性更強。教科書的學習板塊以及學習方案、活動方案、題目設計均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學生、教師、學校都具有自主選擇的機會,還可以在教科書提供的模塊、專題、學習材料、學習方案的基礎上,開發、創造和發展,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和個性化的教學。
四、教科書編寫的幾個相關問題
1.組織建設
教科書編寫,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編寫組選人,以有公益之心為第一標準,以學術領先、人才互補為基本準則,將一批真正有志于語文教育改革的專家、老師吸引到一起。編寫組成員有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東省社科院、安徽師范大學、揚州大學等機構一批專家學者和中學特級教師、優秀教師。進入編寫組的中學教師大都有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中的多位同時也是作家、評論家、課程專家。著名作家流沙河、葉兆言、畢飛宇也加盟編寫組。這支特別富有戰斗力和奉獻精神的隊伍是教科書能夠編寫成功的關鍵。同時,編寫組還有一批在國內學術界享有盛名的專家顧問指導。有些模塊在編寫過程中征求海外專家的意見,如《〈論〉〈孟〉選讀》提綱曾請國際儒學聯合會主席杜維明先生審閱。
2.工作機制
教科書編寫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編寫組對新課改主要文件反復學習,力求吃透精神。編寫組核心成員自覺要求自己不僅僅是學科教育專家,也要努力做一個課程專家。近幾年,編寫組一些成員在教育科學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研究新課程的著作。對新課標的學習、討論更是認真的、持續的。這些都有力保證了教科書的編寫“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
教科書的編寫是一個研究的過程。編寫組部分成員曾參與洪宗禮老師“中外母語教育比較研究”的課題研究,結合工作實踐撰寫過語文教育專著和大批論文。在教科書編寫過程中,編寫組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組織專題研究,逐個形成共識。深入的研究給教科書的編寫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編寫組還將結合編寫和實驗,組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的“十一·五”課題申報,并與江蘇母語課程研究所、江蘇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 緊密合作,與一切有志于語文教育改革的專家、老師合作,共同探索中國語文教育現代化之路。
教科書的編寫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編寫組注意聽取基層老師和學生的意見,進入教科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曾多次征求老師的意見和高中學生的意見。編寫組多次組織試教活動,以便更加貼近中學語文教學實際,這些都使教科書編寫和修改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3.構建教科書的輔助體系
教科書是語文課程的核心資源,為了切實發揮教科書的作用,必須加強教科書輔助體系的建設。編寫組圍繞教科書開發相關教學資源,第一批包括學習與評價手冊,語文讀本和教師教學參考用書。編寫組十分重視用新課標的基本精神指導相關編寫工作,力求更大氣一些,更實用一些,更精致一些,更開放一些。編寫教學參考用書,要求“教學建議”能把教科書滲透的對學習方式的引導轉化為老師的教學思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語文讀本每個板塊由導語、文本、資料鏈接、思考與感悟四個部分組成,強調四個部分要共同組成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感悟與思考”。“學習與評價”注重體現新語文課程評價的思想,體現考試評價改革的新精神、新趨向,將各項目標進一步落到實處,力求不但能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培養學生評價學習效果的能力。在題目的設計上,提供“研習”的方法、“探究”的思路、“活動”的形式。每個板塊的“學習過程評價”是編寫組十分重視的部分,相信老師和同學們真正用起來會有收益的。欄目設計的基本格式如下(以《向青春舉杯》第一板塊“吟誦青春”為例):
(見下表)

教科書的輔助體系遠不止這些,編寫組現在抓緊建設的,有專門服務高中語文課改的雜志、網站,特別是正在著力抓好培訓隊伍、研究隊伍的建設,我們歡迎一切有志于此的老師們積極參與,以使教科書能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