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現行各版本語文教科書都編寫了與之相對應的自讀課本,每冊教科書配一冊自讀課本。例如北師大版小學(1—6年級)語文教科書配有12冊自讀課本,每學年上學期的讀本均是以“太陽”為標題——《種太陽》、《心疼的太陽》、《追趕太陽》等六冊;每學年下學期都是以“地球、大地”為題目——《大地媽媽和她的小姑娘》、《?。≈袊耐恋亍贰ⅰ抖际堑厍虻暮⒆印返?冊。目前,與人教版初中(7~9年級)語文教科書相配套的自讀課本也已經編寫出版了5冊,它們分別是《翻過那座山》、《大海的召喚》、《白天的星星》、《隨鳥走天涯》、《我的家園》。高中語文教科書也都編寫了自讀課本,自讀課本和教科書成為語文教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偏廢其一。
“自讀課本也是課本,它與主要用于課內學習的教科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猶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弊宰x課本與教科書是相配套的,從編寫的目的上看,自讀課本是為了彌補教科書的不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強課內外的聯系,克服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從編排和內容上說,新課標下教科書是按照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大板塊來設置專題,組織單元的。自讀課本與教科書相呼應,卻把教科書中的專題細化了,變成了更多的小專題,內容也遠比教科書豐富。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關于人類探險活動的專題——《偉大的悲劇》、《荒島余生》、《短文兩篇》等五篇文章,與之相對應的自讀課本《大海的召喚》編排了三個小專題——“挑戰太空”、“極地探險”、“華夏履痕”共十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教科書專題單元進行展開和充實?!耙痪湓?,自讀課本是教科書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學習自讀課本,不但可以鞏固和擴大在課內所學的內容,而且可以增長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助于發展個性和特長。”因此對自讀課本的閱讀和學習萬萬不可忽視。
那么,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自讀課本的使用情況如何呢?為此我專門做過調查,問過許多語文教師和學生,發現相當一部分學校和語文教師并沒有把自讀課本放在心上,更沒有把自讀課本作為語文教學和學習的一部分。讀本發下來后,教師不聞也不問,仿佛它只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而學生呢,一天到頭、從早到晚忙于上課和作業,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哪里還有空閑閱讀自讀課本。即使對其感興趣,閱讀過的學生也只不過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了一遍,理解不深,效果不佳。自讀課本實際上成了一種擺設,根本發揮不出其應有的作用。
造成自讀課本“形同虛設”、“存而無實”的窘境,原因是多方面的,細究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長期以來,“一綱一本”的教材編寫制度,束縛了教師的手腳,僵化了教師的頭腦,形成了教學就是教教材,語文教學就是教語文教科書的局面,認為只要抱住教科書,只要守住課堂,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就會把語文教好。這種狹隘的課程觀和教育理念導致了語文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缺乏生命活力,當前這種錯誤的認識還沒有得到徹底地扭轉,直接影響了自讀課本的使用。
(2)應試教育的陰影遮住了教學的本義,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怎么考課堂上就怎么教,教育的過程完全以升學考試為導向。課堂教學往往只是緊盯著那百來篇基本課文,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題海戰術的訓練,而對發展語文素養的“長線工程”漠不關心,自讀課本自然也就被高高掛起,結果不僅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課外閱讀少,閱讀面狹窄,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最大障礙。
(3)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和學習自讀課本,即使有的學校安排了閱讀課,教師也沒能及時地、到位地加以指導和檢查,結果只能流于形式。
實踐證明,只有既搞好課內學習,又搞好課外學習,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才會得到全面的提升。要使語文自讀課本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做到:
(1)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要求改變單一地語文教學模式,建立一個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素養。語文教科書只是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憑借,一學期僅靠一本十幾萬字的教科書,語文教學只局限于課堂,遠遠不能達到學好語文的目的。呂叔湘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地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葉圣陶說:“從前那些讀書通了的人,那些成為學問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說的‘得益于課外看書’。”語文自讀課本與教科書單元相照應,實現課內向課外的拓展,選文可讀性強,內涵豐富,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長短難易適度,理應成為學生閱讀學習的首選材料。
(2)在自讀課本的具體使用上,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類選文可以直接搬到課堂同教科書的課文進行對比講解,也可以根據需要用自讀課本的選文來替換或擴充教科書的內容,實現課文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余選文的學習則放在閱讀課或課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所謂自主閱讀就是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進行對話,對課文做出自己的解釋,使自己的個性和人格得到發展。當然,自主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可采用個別輔導或集體討論的形式,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以必要的點撥和提示,并要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檢查,做到放手又不放任自流,直到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懂為止。
(3)制度上的保證。為了使自讀課本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校必須設置閱讀課,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形成切實可行的閱讀模式和機制。同時要改革考試的內容和范圍,把自讀課本的內容以適當的方式、恰當的比例納入考核的范圍之內,為語文教學樹立正確的導向。
(張所帥,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