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小學畢業升入初中的農村學生,由于他們的智商、情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家庭環境的不同,即使同在一個班級,由同一個老師施教,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仍采用“齊步走”、“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就會出現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
農村初級中學,特別是遠離城鎮的中學,生源有限,平行班少,甚至沒有平行班,不能像城鎮學校那樣按不同程度分班上課。大多只能根據農村學校實際在同一個班內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采取“低起點,小步伐”,還是“抓兩頭,帶中間”的方法,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學生。如何面向全體,共同提高,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實踐證明,只要充分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分層教學,激發興趣,提高信心,就能殊途同歸,大面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根據筆者經驗,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一、建立檔案,摸清寫作底子
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教師要想摸清每個學生的寫作底子及各階段的進步情況或存在問題,給每個學生以針對性的指導,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學生的寫作檔案(卡片)。每個學生每一學期一卡,用列表形式較直觀,也便于比較。內容包括每次作文的篇名、文體、成績、寫作中的優點及存在問題、典型病句、錯別字、學期總評等。教師在批改作文過程中,應把每一位學生作文中的以上情況隨手記在卡片上。這不僅能了解每位學生寫作情況,也為評講課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每學期末,應對每位學生的寫作情況作總的評價。經過一段時間,教師對每個學生寫作的方方面面的情況就了如指掌,這也為分層次教學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二、分層指導,提出不同要求
教師在基本摸清了學生的寫作底子后,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分層指導,提出不同要求。如指導寫記敘文,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同學提出較高的要求。從立意、選材、謀篇布局、語言運用、表現手法等方面由點到面,逐步加深。對于中等生,則要求能圍繞文章中心把一件事情的前后經過記敘清楚,力求語言通順。對后進生要降低起點,只要求把要說的話說清楚,前后連貫就可以了,以使他們克服對寫作的畏難情緒,逐步培養寫作興趣,從而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
三、分層批改,做好記錄
批改作文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各種文體寫作方法的掌握情況,為評講課積累材料。要克服為批改而批改,為應付檢查而批改的思想。每次作文后,可從不同層次的學生中抽出幾本范文較認真地批改。對大部分學生習作,以瀏覽為主,粗批略改,順手勾出錯別字,以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批改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寫作要求,掌握重點,切忌面面俱到。對優生要加強面批,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不同文體的不同要求,明確一篇好文章的標準和自己文章的不足之處,對中下水平的學生,也要盡量面批,幫助他們明確寫作方向,但不要求全責備,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兩點達到要求就要給予肯定。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他們寫作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用得好,也要給予肯定、表揚,在字詞句的下方加圈加點,以增強他們寫好作文的信心。對特別差的文章,不予評分,面批后可讓其重寫,使這些學生盡快趕上中等生。
另外,在批改作文過程中應隨手做好批改記錄(可印成表格,每次一張),尤其是要把寫得較好的文章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典型例子及時記下來,作為評講材料,使評講課更具針對性。
四、重點講評,明確寫作方向
上好講評課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環節。無數寫作實踐告訴我們,一篇真正優秀的習作不是靠老師改出來的,而是通過教師反復講評,在學生明確寫作方向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重寫才產生的。這說明針對性講評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有重要作用。上好講評課,也要突出重點,防止面面俱到,即抓住不同文體的特點,通過成敗兩方面文章的反復對照,使學生明確寫作方向。可以指定兩三個在某方面寫得較成功的同學上臺把自己的習作或其中的某些段落念給大家聽,這既是對優生或進步學生的鼓勵,也可對差生起示范作用。還可以由教師選出某方面存在缺點的有代表性的“蹩腳”文章作對照,放大到投影機屏幕上(或抄在黑板上,名字保密),讓同學們在閱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一般是由前后桌四人組成,由程度較高的同學任小組長)組織討論,反復比較文章的成敗之處。這樣可使絕大部分同學明確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以及不同文體間的區別。課后,讓同學們修改或重寫自己的習作,或指定修改某一篇“蹩腳”的文章,或同桌互改互批習作,以鞏固課堂講評的成果。通過這樣的“評講——修改——重寫”的多次反復,一般學生的寫作水平就逐漸提高了。講評課同樣應注意保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以鼓勵為主,忌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或點名批評的方式,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總之,農村初中的寫作教學,應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要善于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使每位學生從“怕”作文到“愛”作文,變“苦”學為“樂”學,使所有學生都分享寫作成功后的快樂,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羅訓高,福建省閩清縣下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