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中闡述了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其中明確指出要“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為每一個學塵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當今信息社會知識激增,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終生受用的知識,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開放性。對文本開放、對學生生活實際開放,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向學生的整個世界,關注語文與生活的溝通、人與社會的聯系,讓學生始終處于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學習環境中,以適應開放性社會的發展趨勢。
學習內容的開放 文本是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它具有不確定的意義。文本意義的無限開放性使我們可以在動態發展中去發掘、豐富它的意蘊。師生立足文本進行開放性解讀和闡釋,各自敞開自己獨特的經驗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各種不同的思想在解讀交流中相遇,經過激烈的沖突、互滲的理解、彼此的包容、積極的接納,把平面化的符號性文本,還原成立體多維的精神架構。這樣,一方面可以憑自身體驗去接近文本,賦予文本以生命的活力,一方面可以超越文本的原意,闡釋出新的意義。
學習內容的開放,可以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文本,可以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擴展學生閱讀面,注重在生活中選取合適的文本加入到學生的閱讀視野中。我們用不著花費所有的時間把一本教材嚼爛,用不著把一篇篇文章進行肢解,更不能死死抱著教科書的內容、教參中的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應該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語文世界遨游,逐漸領悟到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教師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不僅要讀文學作品,而且要讀科技、歷史、哲學方面的作品;從語文角度看,不僅要讀散文、故事、童話、寓言,而且要讀詩歌、戲劇、小品;不僅要讀中國的作品,而且要讀世界各國的作品……總之,要從多方面吸收營養。
學習方式的開放 顧德希先生說過:“別的老師上課有幾課、幾式、幾法,我沒有幾課、幾式、幾法,我一直在變。”變,就是開放,就是發展。應該逐步改變課堂單一的組織形式,由教師單純講學生單純聽到師生互動: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思路告訴學生,不斷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學生商討閱讀的最佳方案,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讓學生學會自主讀書,給學生留出廣闊的思維空間,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從而使他們廣泛吸收多元化信息。在課堂上,教師不必強迫學生去接受多年的約定俗成的解讀方式,師生互換角色、自由研討、課本劇、辯論賽、演講賽、讀書交流會等形式,都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環境中綜合運用語文能力。
學習空間的開放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閱讀理應向社會生活延伸。應該擺脫傳統語文教學的束縛。打破課堂的封閉性,使學生逐步走向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集中閱讀,還可到圖書館翻閱書籍,到互聯網上瀏覽信息,通過報刊電視等媒體獲取資料,還可到社會、自然界去收獲感性知識……總之,以學會認知和學會學習為目標的課堂教學,不應該局限在課堂,應該是開放性的,拓展獲取知識的空間、方式和渠道。
評價方式的開放 評價對學生來說不是為了給學生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貼上標簽,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教師不但要考察學生即時狀態,更要著眼于學生潛在的、長期的發展,用動態的過程評價方式,逐漸取代傳統評價方式中靜態的一次性操作方式,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
由于學生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評價主體、標準、內容、方式應該多元化。 1.參與評價活動者除教師外,還可以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學生家長、學生群體和個體,使評價成為多方積極參與的交流活動。 2.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閱讀學習評價中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創設多元、靈活、富有彈性的語文閱讀學習評價標準,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復雜性和學習努力情況的不可測性及思維的多樣性。 3.評價內容不僅限于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要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的著眼點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凸現語文學科個性。 4.具體的評價方法可采用觀察、課堂問答、問卷調查等形式。
開放性的語文閱讀教學改變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地點,更重要的是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培養他們多方面的思維品質,進而推動他們去關注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李靖靖,山東省梁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