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狀況非常普遍,語文教學工作主要在于課堂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但它的效果卻令人很不滿意,它幾乎占用了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時間,可收效甚微,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學生離開了上課老師講的標準答案而束手無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記住了老師強調的最后答案,而沒有學會怎樣去分析文章,也就是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學生悟性的培養(yǎng)。
所謂悟性,在閱讀中,可以說就是指學生自己通過對整篇文章語言、文字等表象進行感知,體會文章所含的思想、文化、情感等內容,從而形成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此種能力是一種由知識、經驗,智力等諸因素參與的綜合心智活動;是一個由淺人深,從表到里,認識深化的閱讀流程;是一個因文解道,由道悟文,文道統(tǒng)一,獲得整體觀念的思維過程。它是構成閱讀能力的核心和關鍵。
悟性的培養(yǎng),不但是增強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而且也是語文教學的需要。
從語文學科屬性本質特點看,首先,作為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具有一種意識,那就是語文學科屬性意識。語文,就其基本特性來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tǒng)一。語言文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人們思想的載體,是文化信息的表現形式。作為學生,學習語文過程就不純粹是語言知識的訓練過程,學生在學習語言系統(tǒng)的同時,應該有意無意地體會到它所包含的思想文化系統(tǒng),而此種要求就決定學生需要分析、理解的能力。
從語文教學實踐看,閱讀同樣一篇文章,有的人會深受感動,有的人卻無動于衷;有的人能理解深透,分析其精美之處,有的人卻理解膚淺,這涉及到人對語言的感悟體會的問題。如《曼哈頓街頭夜景》一文中,許多學生對“他們走在通衙大道上,卻似在險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濘”這一句無法理解,作為教師,告訴他們答案是簡單的,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體會,從而得到答案。如果學生掌握此種能力,他們就可以自己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源源不斷地汲取知識養(yǎng)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在閱讀教學中放在首要位置。
怎樣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筆者認為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的改革歸根結蒂就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觀念的轉變也必然引起教學方法的變革。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持“教懂”、“學懂”觀念者,必然在閱讀教學時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內、輕課外;持“教會”、“學會”觀念者,必然著力于化知識為能力,著力于課內外結合,著力于練習點撥;持“會教”、“會學”觀念者,必然注重于智力的開發(fā),注重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任何一名語文教師,要想使自己的閱讀教學方法符合客觀實際和時代需要,就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教學思想。
1.樹立正確的質量觀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想嚴重干擾著基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受其影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fā)展不平衡,出現所謂智偏、德虛、體弱、美勞空的現象,智育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往往偏重于抓文化知識強化訓練,而忽視智力開發(fā)和能力提高,出現高分低能、高分無德、高分體弱等現象,這樣的人才是不能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確立學生素質發(fā)展的全面“質量觀”。
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多年來,“應試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加工的對象,學生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忽視個性發(fā)展,強調教學的統(tǒng)一性同步性,教學方法單調:強調背誦模仿,重在灌輸,忽視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觀嚴重偏離了教學目標,使受教育者素質畸形發(fā)展。因此,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使其學會學習;把已知的知識學習同未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相結合,強調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學會做事,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開發(fā)系統(tǒng),從而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能。
二、優(yōu)化傳統(tǒng)教法,全方位開拓教學空間
主宰幾十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著弊端,我們應在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全方位開拓閱讀教學空間,達到培養(yǎng)悟性的目標。
1.以學生主體性的閱讀為中心
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師對語文篇章的分析和講解,絕不能取代學生主體性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去理解文本信息的豐富內涵。
傳統(tǒng)語文課,特別注重情節(jié)分析。整篇文章被分解得支離破碎,形成簡單的條理。其實,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在整體上去品味語言,體會作品需讀者感情和想象的介入。如《小抄寫員》這篇文章,它以情感人,貫穿全文的是一個“愛”字,那就是父子之間真摯的愛,而這個“愛”字只有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才能整體把握,如果按小說人物、行動、語言等方面進行支解分析的話,那就會使文章變得索然無味。所以,在閱讀中不能忽略對作品的整體把握,我們應盡量給學生多擠一些讀的時間,讓學生有感情地閱讀,使每位學生在閱讀中獲得自己獨特體驗和感受。
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盡其所能地引導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文章語言再造形象,共同設置情境,也就是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進入文中的角色。這樣的教學既縮短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又能巧妙地把教材、學生、教師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學生在思維流動過程中,溶入新的知識和情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2.以閱讀教材的開放性為基礎
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教育者具備開放意識,“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的感悟能力與平時經驗知識積累關系密切。從語文本身看,只有實施開放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
目前,語文教材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教師就不應該把學生局限在課本中,而應讓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豐富知識。日積月累,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悟性。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獨特理解,要從積極的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從中去尋找合理的內核,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就《曼哈頓街頭夜景》這一課來說,當我分析到當時作者寫此文目的是為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罪惡時,問學生是否還有別的感受,這時,有位思想比較活躍的學生提出疑問:“老師,這不也是體現人的道德問題嗎?老人坐在街頭,無人關心,說明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我覺得有理,不但給予肯定,而且順此引導學生明白:一個社會除了物質建設的發(fā)展外,同時不要忘卻精神道德的建設。
總之,語文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者參與的,它要以課堂教學為核心,還要關注生活。教師鉆研教材,但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識死板地向學生灌輸,而是一種結合學生群體討論和個體自主學習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多設語文活動課、語文實踐課,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憑借自己的主觀努力,感悟自得,這樣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教“法”,學生要學“悟”,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要旨所在。
(柳巧娟,浙江省臨海市臨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