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各國母語教學比較重視的問題。1985年1月由英國女王文書局辦公室頒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國家標準》規定了英語課程的總目的(共四項),其中第四項是“理解自己和他人”。1993年頒布的中小學華文科課程標準,也是目前新加坡中小學華文教材的編寫依據,規定了華文科課程必須遵循的八大“主題”及“副題”,其中第一點就是“人際關系(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朋友等副題)”。
這一問題也引起了我國語文教育界學者們的注意,他們發現,不同國家的母語教學,“在閱讀、寫作、聽說的具體目標陳述中滲透著現代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道德價值觀,諸如‘理解他人、認識自己、順利交流’等基本價值目標。”美育學者杜衛也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他認為“校園中的人際審美關系成為綜合性地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的文化搖籃,它以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方式發展著學生愛的心靈、理解并努力與他人溝通的自覺意識和能力。”而新課標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也有這方面的要求:“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
那么,以什么態度來對待自己和他人,才能樹立自信、尊重他人、提高交往能力呢?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講得好:“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也十分贊賞這一句詩,并對它進行哲學意義上的闡發。其實,這個“詩意”也帶有審美的意味了,意即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排除一切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實用的、功利的欲望和要求。杜衛先生認為“人際審美關系處在校園審美文化的深層,存在于校園生活的一切方面?!笔堑模耸亲钪匾奈幕坝^,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只有認識到自我之美,才能樹立比較堅定的自信心,只有肯定了他人之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至高境界的人際審美關系,才能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因而,人應該用這種審美眼光來對待他人、審視自我。
一、要認識、肯定自己的美
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學生可能有來自家長、教師、學校、社會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方面的壓力,也可能有來自經濟、就業、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如果他們對這些壓力無法適應,無法消解,無法轉化,又無從擺脫,那么就會感到力不從心,又無可奈何,從而極易否定自己,感到自己是藐小、懦弱、無能的,這些負面心理會使學生產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很難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從而無法肯定自己,接納自己。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學會認識自我之美,接納自我之美。
實際上,人是最完整、最自由的個體,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審美對象。每一個個體以及每一個個體的精神生活的每一時刻,都擁有它自己的藝術世界。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美,只不過美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罷了。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可以發現不同的美。蘇軾詠廬山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本拖袂缈整惾?、夕照彩虹是美的,而狂風暴雨、漫漫大雪也是美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下去欣賞,可以發現不同的美,比如:春的可愛嫵媚,夏的熱烈奔放,秋的恬靜豐韻,冬的含蓄深沉。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的美,比如詩中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而文中云:“那北國的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同一事物也可能有不同類型的美,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边@里的梅花幽雅,優美、高貴,富麗而不失含蓄。“縞袂相縫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边@里的梅花飄逸、淡雅,清麗,樸素而不失柔美。人亦如此,沒有動人的歌喉,卻有勤勞的雙手;沒有健美的體魄,但有堅強的內心;沒有驕人的口才,但有敏銳的思想;沒有迷人的外表,但有青春的風采;沒有明星的光耀,卻有凡人的智慧……貝多芬正是肯定了自己的音樂才華,才有不朽的經典之作;海倫·凱勒亦是肯定了自己的敏銳感覺,才有鼓舞人類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奧斯特洛夫斯基正是認識到自己的寫作才能,才有風靡一代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總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美。如果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那么,他們在交往中就會充滿自信,而不會退縮,在學習和生活中就會非常樂觀。馬加爵就可能不會因為過度自卑的深層原因而殺人,高考落榜者也可能不會因為對自己徹底失望而自殺。
二、要發現、接納他人的美
現階段,有些獨生子女因為多數時間與成人和電視一起度過,或者只與電視為伴,就容易有孤獨感;有些孩子雖然不是獨生子女,但由于生活環境比較狹窄、封閉,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不會關心人,不善于與別人交流。這一現象的根源除了自卑心理外,就是不能發現、肯定他人之美。
馬克思說:“在其現實意義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焙诟駹栆舱J識到人的社會性:“不同他人發生關系的個人不是一個現實的人。我國學者郭湛也同樣肯定了他人的重要性,他認為:他人不等于客體。這些真知灼見無不肯定了他人相對于自我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人際審美關系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是的,人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息息相關的聯系,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要客觀地承認他人的存在,學會尊重他人,重視他人。因為,他人作為一個個體,也同樣具有個體美。正如“馬雖跑得快,耕田不如牛;耕牛雖勤奮,看家不如狗”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樣,所有的個體美綜合起來,互相陪襯,互相對比,才能顯出個體美的強烈特征,才能組成一個完美的人的世界。這就要求我們以 審美的態度看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并接納別人的美,學會欣賞他人,贊美他人,而不是嫉妒,仇恨他人的長處。這樣,人與人才能真誠地交往和對話,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融才成為可能,自己也才能融入群體,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審美關系。如果我們忽略或對他人之美視而不見,那么這個世界的美就會殘缺不全,合作也就會缺乏根基。而和他人交流與合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合作能力,并且有資料顯示,“杰出的成功者大都顯示出合作意識比較強,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懂得關心、贊美他人。”沒有對他人之美的發現,也就沒有伯樂其人;沒有對他人之美的接納,就沒有傳譽千古的“管鮑之交”;沒有對他人之美的接納,就沒有帶領士兵打勝仗的巴頓將軍。
在英國,1990年由蒂姆·伯里格豪斯和鮑伯·沐恩(Tim Brighouse and moon)編寫,朗曼(Langmanf)公司出版的《國家課程管理》(Manag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一書中,明確指出課程的基本要素(共三點),第三點是:形成態度和個性品質。其中包括:“為他人最大的利益去做事,自信、發展個人的價值觀和自尊心,堅定又有適應意識,接受他人的思想和價值觀,體貼理解他人的感情,同情、自律。”可見人際審美關系的重要性?!坝袑<艺J為,2l世紀的時代特點要求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抗挫折能力、消費能力和身心健康方面的能力?!闭J識、肯定自我之美,才能具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在學習中才能開拓進取,從而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發現、接納他人的美,就不會盲目自大,在學習、生活中就會具有良好的人際審美關系,從而具有較高的合作能力;不過分自卑、嫉妒,身心才會健康,繼而才會有較滿意的消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語文教學也應該培養學生以審美的態度來觀照人,包括自己和他人。
(趙麗平,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