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重在教給學生讀書、治學的方法,即不授之以“魚”,而授之以“漁”,以達到學生自己能讀書,自己會讀書的目的。這也是新課標的一個根本思想,即讓學生學會學習。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的,從而忽略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揮,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學習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筆者丕揣谫陋,略陳管見,就教于方家。
學習伊始胸有目標
學習目標是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終極指向,對學習的程序、學習的方式、學習的手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首先要從確立學習目標開始。在傳統教學中,學習目標都是由老師確定,學生在這一環節上的自主性完全被剝奪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大大削弱。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興趣大大降低。與之相反,假如由學生自主確立學習目標、整個教學則會呈現另一番景象,首先落實了“新課標”中“自主、探究”的教學原則。其次,自主確立目標的過程就是一個獨立學習和分析文章的過程,因而這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分析文章的能力,文章中許多有價值的亮點被有效地挖掘出來,學生動手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從而促進讀寫結合、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初步培養和增強了他們自主學習和勇于探究的勇氣。
根據實際需要采取多種學習方式
這既是自主、探究式學習的需要,也是自主確立學習目標的必然結果,學生確立的學習目標千差萬別,因而不習程序,學習方式迥異。如學習《守財奴》,小組在分析葛朗臺對財富的貪婪的細節描寫時、學生可形象生動地模仿人物的精彩動作,也可讓學生參如表演、教師即抓住學生的表演來分析人物性格;學習《雷雨》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爭辯,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教師就此可讓學生找出根據,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分析出周樸園的性格。課文的詩詞單元,要背誦的內容多,學生可能有厭煩精緒,可讓他們進行背誦大賽并由學生自己出題,這樣不但落實了課內的背捅內容,而且還拓寬到課外。實踐證明,多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確保學習目標的落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拓展思維空間
“新課標”的精神之一就是要通過培養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的目的。目前,“一根粉筆教到底一堂課灌到底”的現象雖然已有了很大改觀,但學生仍然少有發散思維的空間更沒有與老師平等交流的可能,這既壓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也限制了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因為教師只把學生看作接受對象,而非學習主體。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能力的培養。如此,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因斯坦說,要懂得“在別人視為平常中發現問題,在別人不覺是問題上看出重要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的“問”反映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投入以及獨立思考和思維空間的開闊程度,問得越尖銳,越能反映學生的理解和體驗,越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真正有水平的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學生對課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如學習郁達夫的《秋》,學生問“北方人念陳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為什么說“這念錯的歧韻來得正好?”學習魯迅的《燈下漫筆》,學生就提到,文中的“性格以求”是什么意思?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還有的學生對朱光潛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中的某個觀點提出異議……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假如能夠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學生就可編織出一道道令你意想不到的靚麗彩虹。”
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在于給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此前提下,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學習的伙伴,以飽滿的情趣展開學習活動,這才是有價值的。“自主”決不是否認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誠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但“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師的導引下,才能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和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離開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的導引主要體現為創設樂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的導引主要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師生、生生與文本間多向平等對話,合理開發學生在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資源,變預設為生成,使課堂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課堂結束階段,教師的導引主要體現為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孫紅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