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報紙標題中“洋三字經”越來越多了。信手拈來就是一大把:
“中國MPA:遲到的沖刺”
“美國CEO怎么了”
“日本再現MBA熱”
“英王室與BBC打作一團”
“美FBI介入調查”
“今天,你SPA了 嗎”
“GSP放心購藥之閘”
“PDA,我該選擇誰”
“CCC,讓您花錢放心”
“駕上SUV去遠方”
“讓DNA作證:一個少女媽媽的泣血選擇”
……
還有不勝枚舉的“洋三字經”標題天天見報,鬧得許多讀者眼花繚亂,不知何意。筆者才疏學淺,常為這些夾雜洋文字母的標題所困惑,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報紙標題為什么熱衷于“洋三字經”?有人可能認為:現在講對外開放,中國要走向世界,這樣做是與國際接軌。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報紙標題上插入一些常用的、人們已經熟悉的外文縮略名詞也是可以的。如“UFO”、“GDP”,大家都明白是“不明飛行物”和“國內生產總值”等。有些報紙編輯為了方便讀者,還特別在報道正文中解釋某些不常見的外文縮略名詞的中文含義,這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從全國最廣大讀者著想,這些“洋三字經”還是盡量少用為宜。我們中國的各種報紙,主要讀者是中國人。報紙是辦給中國人看的,濫用“洋三字經”作標題,只能使報紙成為接近廣大讀者的攔路虎。至于說到與國際接軌,主要應在內容上下工夫,大可不必在標題上做洋文章。
還有人可能認為:標題上夾雜幾個英文字母,顯得新穎,可以引起讀者注意,從而增加報紙發行量。標題——是報紙的眼睛。人的眼睛應炯炯有神,報紙的標題應引人入勝。編輯想給報道擬定一個吸引讀者眼球的新穎標題,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實,讀者喜歡的好標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準確;二是鮮明;三是生動。這三點,完全可以用中文表達,不必弄巧成拙,夾雜洋文字母,結果是讀者看不懂,編輯白費功。
筆者是《人民日報》的老讀者,很少看到《人民日報》用“洋三字經”做標題。有時偶爾用了,也在報道正文中特意用中文點明,使廣大讀者能夠看得懂。而有些報紙卻不然,標題上濫用“洋三字經”,正文中也不作說明,看著這種報道,實在感到頭疼。
記得2002年6月24日,《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評論《讓祖國語言更優美》,指出應改變“英文縮寫俯拾皆是”的現象。可惜兩年多來,這種不良現象仍有發展的趨勢。
順便提一條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加強外來新名詞的翻譯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注釋:
MPA——公共管理專業碩士
CEO——公司首席執行官
MBA——工商管理碩士(又稱工商管理專業碩士)
BBC——英國廣播公司
FBI——美國聯邦調查局
SPA——水療(又稱用水產生的健康)
GSP——良好的供應規范
PDA——個人數字助理
CCC——中國強制認證的英文縮寫SUV——運動型多功能車
DNA——鑒定人體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又稱血型鑒定)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