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三貼近”是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筆者在長期的新聞工作中體會到:樹立三個意識,是一條實踐“三貼近”的通途。
為國為民的“政治意識”
何為“政治”?孔子曰:“道之為政,齊之以刑。”《辭海》解釋說,政治:一、經濟的集中表現;二、指國事。這樣看來,無論是古是今,其意都是指“大事”。政治意識就是大局意識。
1992年,商丘市冷凍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改革以產權改革為主體,包括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更名為福源集團,嘗試公司化運作。全廠3000多名職工一夜之間有800名下崗(當時還沒有“下崗”這個概念),全市輿論嘩然。從黨政機關到普通群眾,對此多有嘖言。在此情況下,媒體有的是觀望,有的用發表群眾來信的方式進行間接批評,主要的觀點還是堅持“社會主義就是要人人有飯吃”,這實際上是一種大鍋飯思想,而沒有倡導“有飯吃”的前提是多勞多得、效益工作,只是強調“我既然有了國營正式工人的身份,無論干多干少、干與不干也都要給我發工資、給我飯吃,我這一輩子就是鐵飯碗”。當時,我帶著一個采訪小組(攝像、主持人)深入冷凍廠,廣泛采訪職工群眾100余人,深切感受到,大多數職工群眾還是從心底里擁護改革、希望改革能夠挽救工廠、能夠給大多數人一條生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認真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福源集團的改革符合黨中央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符合“三個有利于”原則。于是,我們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宣傳報道,并且,在報道中大量采用現場同期聲,用職工們的話進行現身說法。做出了一部每集15分鐘、長達4集的電視專題片——《“共”“公”之爭》,旗幟鮮明地肯定了改革、支持了改革。節目播出以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一時間,“福源改革”成為商丘市的熱點話題。不久,經過縮短改編后的節目,分別在河南電視臺的《中原焦點》和中央電視臺播出,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高度敏感的“新聞意識”
所謂貼近生活,我的理解就是,要多用群眾熟悉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群眾關心的事情。也就是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切忌八股文。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我去拍一條公事消息,甚至就是人家拉著我去拍一個會議,要什么“新聞意識”,怎么樣貼近生活?此言謬矣。即便如此,也能夠從貼近生活的原則出發,也要有新聞意識。接到任務后,去之前就要想:這個會議主題是什么?有可能拍成什么樣的?以前此類會議有些什么內容?會議中要認真聽、認真記,敏感發現線索,認真研究材料,看能不能另辟蹊徑,看能不能從生活出發找到群眾關心的話題。譬如我臺發過一條消息“市人事局召開職稱工作會議”,只是一個一般性會議消息。但是,如果從生活出發,就不難發現,2003年職稱工作有三大變化,一是允許“工人”評定職稱(以前只允許“干部”參評),二是允許民營單位人員參評(以前只許國企干部參評),三是外語考試領到合格證后將取消有效年限限制,直到評上相應職稱一直有效,應該說這些政策變化是相當引人注目的,我們的記者如果抓住這些,搞一個《今年職稱評審政策三大變化》的消息,將是一條很不錯的新聞,可惜,我們只是作了一個一般性的會議報道。這就是沒有從生活出發、沒有“新聞意識”的表現。
平民視角的“人本意識”
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充分體現群眾意愿,滿足群眾需求,把握群眾脈搏,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話,為群眾提供想看愛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而不能是從我出發、從完成任務出發,敷衍了事。要心里裝著群眾,心里裝著“人”。
真正的好記者總是有著深深的“以人為本”的意識。人文關懷是照亮新聞殿堂永恒的光輝。2003年11月10日的《大河報》,頭版上方是一幅大照片:《雪中扮演小天鵝,誰把孩子當“企鵝”》(文:李春梅,圖:閆化莊),照片說明如下:
“昨天,省會鄭州的氣溫降到了零下3℃,綠城廣場上的一項宣傳活動仍照常進行。11時15分,雪下得正緊,觀眾大都身著棉衣,手撐雨傘,這時,舞臺上出現了三只“小天鵝”,參加表演的鄭州市某藝術小學的孩子只穿件白紗裙,在風雪中瑟瑟地舞動著。而另一個表演雜技的女孩只有7歲,剛脫掉罩在身上的棉大衣,孩子就凍得哭了起來。因為有雪,舞臺太滑,孩子一次次摔倒,但她堅持把節目演完。”
照片上,紛飛的雪花清晰可見,旁邊(后景)的觀眾身著棉衣,照片主體的小姑娘穿著薄薄的裸露著臂膀的舞蹈衣,含淚欲哭。這幅照片給觀者心靈以強烈的沖擊,何也?體現了強烈的人本意識。我們也許可以猜想,記者很可能是被主辦方請去報道這次“宣傳活動”的,如果沒有強烈的人本意識,很有可能就會寫成“什么什么活動在什么地方舉行,某某領導出席并講了話……他指出……他強調……”就完事大吉。那樣,稿件的“三貼近”也就無從談起。
(作者單位:商丘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