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這一年,就《大河報》在上年的大型主題報道策劃“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來說,是檢驗其延展效應和收獲榮譽的年頭。如果我們溯時而上撮其要點查看,所應該包括的有:
——2004年11月18日的“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開幕前夕,主辦地江西贛州訂購了3000套包括《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的“客家文化研究叢書”第二版;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接到通知,“經編委會鑒定、指導委員會確認,《大河報》‘客家遷移萬里尋蹤’作為主題報道策劃方面的唯一案例,已入選即將發布的中國政府首部報業發展藍皮書——《中國報業發展報告2004》之《2003中國報業經典案例》卷”;
——用互聯網任何搜索引擎查“客家遷移萬里尋蹤”,都有許許多多鏈接,最多的達到1600個,鏈接的絕大部分都是對《大河報》這次大型報道的原文轉載。其中,“客家人”網站“客家論壇”的超級版主夏荷先生將報道論壇中對河南報業網的報道進行了即時轉載,又在2004年8月下旬進行了整理后的重新發布,一時跟帖眾多,討論交流中也給予了很高的贊譽,有說“多數寫得情真意切,最有價值的是客家本土的文字”,有說“這是值得每一位客家人詳細拜讀與認真思考的一組好文章”,等等;
——2004年8月初,“客家遷移萬里尋蹤”被評為“2003年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一等獎”;
——2004年7月上旬,“客家遷移萬里尋蹤”被評為“第二十一屆河南新聞獎一等獎”;
——2004年4月初,回收到12萬份讀者調查問卷的“2003,我評《大河報》”活動,《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當選“年度十佳報道”;
…………
作為這一大型主題報道策劃的參與者和執行者,生發出一種喜悅感是自然的;回望那一年中為報道所進行的先期籌劃和一個多月的南北跋涉,也不由得感慨良多。站在一定的時間距離上,對這個大型主題策劃報道作一番梳理歸結,應當是具有新聞文化意味的——
2003年10月25日,“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開幕前一天。
世界范圍138個客屬社團的2600余名代表匯集鄭州,參加在客家祖居地舉行的這次盛會。
那天下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廈廣場,大河報社與河南大學出版社向大會組委會贈送了1000套聯手打造的“客家文化研究叢書”。叢書由《客家遷移萬里尋蹤》、《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漂洋過海的客家人》構成。其中25萬字篇幅的《客家遷移萬里尋蹤》,是大河報“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特別報道組大型主題報道結集,世界客屬懇求大會的發起者,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總執行長、會長、香港(港澳)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會長黃石華先生贊嘆道:“你們重走了一次(客家)南遷之路呀!這的確很好,說明你們非常重視客家的歷史文化。報道很系統、全面、及時,我表示欽佩。”
與此同時,福建泉州的洛陽江畔,一位客家人、宋代郡守蔡襄主持修造的洛陽橋頭,“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特別報道組領隊捧出一瓶自河南洛陽帶來的杜康酒,對參加報道活動結束儀式的當地群眾和領導說:“明天,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就要在河南開幕了。受報社委托,我們將這瓶河南洛河之水釀造的美酒融入福建的洛陽江中,以祭祀在這兒披荊斬棘開拓創業的客家先民們。”酒香洋溢,掌聲四起。福建省5家新聞媒體對特別報道組進行了采訪報道,隨之包括新華網在內的多家門戶網站發布了《杜康酒灑入洛陽江中原閩南血脈相連》等。
不是巧合,一個大型報道活動如果不在“時間表”的設置上縝密細致,其傳播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的。從河南鄭州到福建泉州,一天之內的兩個儀式遠隔萬里遙相呼應,完結了一個在當代時空中對西晉末年以來與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沿革嬗變有著密切關系而影響力直至當代國際社會的重要民系“客家”遷移歷史的主題報道策劃活動。
這個名為“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的主題報道策劃,緣起2002年1月1日河南省申辦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的成功;其宗旨在于以新聞的眼光、文化的視角、學者的思維進行新聞創新,提升強化報紙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關懷;其目標指向是通過主題報道策劃的完滿實現,彰顯自身新聞文化實力,并作為獻給在客家祖根
宗源之地舉辦的懇親大會的一份厚禮。
新聞在尋訪“從洛陽到‘洛陽’”的客家遷移軌跡中運行
當今時代的媒體競爭,除了在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展情勢下日漸珍稀的獨家新聞,更多的是“同題作文”的實力比拼,而大型主題報道策劃更有著“見報之后無秘密”的相互砥礪追趕,如此方形成興旺繁榮的傳媒業發展態勢。就大型主題報道策劃而言,策劃的意識高度、完備程度和對策劃的實踐落實,便顯示出一家媒體的綜合素養。
對“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2003年10月在鄭州舉辦”這樣的重大題材,各家媒體都提前制訂著自己的報道方案。只因這屆客屬懇親大會的舉辦地有著非常的意義,單憑舉世公認的“唯唯客家,系出中原”就足資佐證,更何況這是1700年來世界范圍的客家人第一次相約“回家”尋根問祖,9600萬河南人等待著一億多客家人的代表相約中原、同敘親情。這種“千年等一回”的聚首具有的新聞價值自不待言。
到了9月25日,一家報紙在其“今日評報”中寫道:“今日‘大河’用大量篇幅報道,主題是《從洛陽到‘洛陽’》。封面是大河報‘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特別報道組出征的消息;A03版‘客家遷移萬里尋蹤采訪日志’《先民打從這里過》,記錄采訪行蹤,表達感受,同時給讀者以真實感;A05版《我愿順流而去找尋你的方向》用煽情式的語言,喚起讀者以的共鳴和追隨感;A06至A10版為《千年一夢洛陽橋》……從‘大河’首日報道來看,‘大河’前期做了詳細準備。為了出‘新’,文章刻意寫了記者行蹤,同時也增加了可信度。由于記者盡情表現文采,同時盡量添加故事,這使得文章的可讀性增強。”
當初,得到河南申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成功后,《大河報》的“新聞神經”便開始了跟蹤捕捉。第一步的認知定位于“是個重大新聞題材”,隨之便是“誰來做”和“怎么做”的問題。
具體工作落實到了機動記者部,這是一個綜合新聞素質相對較好的部門,負責國內重大新聞事件隨時出動采寫特稿的任務。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時這個部門正在進行《大河報》的一項新聞體裁創新實踐——“基于報紙的介質特性,依照新聞的運作規律,把握現在的時空坐標,運用傳媒的報道語言,對厚重的中原歷史人文給予報人的解構”的“厚重河南”大型系列報道采寫,已發表的近30萬字報道得到了充分的社會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客家”報道和《厚重河南》報道具有同質性。
但是,作為中華大歷史1700年來重要組成部分的客家遷移史,時間之久遠,地域之廣大,包容之豐厚,都是新聞報道遇到的嚴峻課題——在一個什么樣的時空坐標上怎樣整合與客家相關的中國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軍事史、移民史、地理史、譜牒史等,給予新聞的觀照和呈現。
報社要求參與“客家”報道的編采人員2003年5月底前用半年時間初步完成案頭準備工作。參與主題報道策劃的編輯、記者到各圖書館、書店和客家聯誼會進行資料收集,從數百字的短文到百萬字的著述凡關系到“客家”的都實行“拿來主義”,進行“強力充電”,對《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導論》、《中國移民史》、《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中國建筑史》、《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姓氏尋根》等進行了重點研讀,那一個時期機動記者部的例行業務會有半數時間成了“客家研討會”。
廣搜典籍是“請進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更應當“走出去”。特別報道組開始在求教洛濱、問學汴梁過程中對洛陽、開封這兩個客家遷移重要起始點的實地踏勘,一邊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大學、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的專家、教授就“客家遷移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客家話與中原古音韻”、“客家姓氏源流”進行請教,一邊對兩地的文博單位和古跡存留進行探訪。
從現實出發,向歷史提問,是法國年鑒派史學家們的著名口號,意大利思想家克羅齊一言以蔽之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其實并沒有成為歷史,它會沿著歲月的長河不時地飄落到我們身邊,成為永不褪色的厚重新聞,如何把握這類新聞報道,讓歷史與現在貼得更緊,正是《大河報》在2003年上半年對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先期報道策劃所苦心追求的,并試圖將“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變成“一切歷史與當代的契合都能成為新聞”,因為一切新聞都是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中發生的,如魯迅所說:“歷史上寫著中國人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方向。”
新聞終究不是典籍中的歷史,沒有“物證”便會流于空泛,不從現實時空切入便會間離排斥讀者,使讀者感到所“報道”的是懸在半空的事兒。對客家的報道如果從姓氏尋根開始未免籠統且失于矯情;如果從河南固始縣開始,雖然很多客家人的家譜都記載著“先祖來自光州固始”,但固始作為一個“小地方”則難以統領宏大敘事性的主題報道策劃。那就從古都洛陽、開封開始吧,但找來找去,在這兩個古都,客家人遷移的“物證”似乎湮滅于歷史的長河中了。
在與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專家們交談時,關于客家人第一次大遷移如何由洛河逐水而行的一席話,如電光石火使報道組找到“破題”的契機,撞開了主題報道策劃的第一扇大門,形成了“客家遷移萬里尋蹤”開篇之作《千年一夢洛陽橋》中的報道提要:“在‘河出圖,洛出書’中所說的洛河的下面,潛伏的是1000多年前的隋唐洛陽橋橋墩。橋墩下游400米處傲然挺立的,是新中國建造的兩座洛陽橋。往下游50米,是宋代的天津橋(洛陽橋)遺址。再往下游50米,則是民國洛陽橋殘橋。”“盡管誰也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洛陽河,歷史卻在洛陽橋無數次地簡單地重復著——建了毀,毀了建。如此循環往復,蓋因中原逐鹿,內憂外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黃巢造反……”“在動蕩中,一個民系,一個漢族民系——華夏文化的傳承者客家人,從洛陽、從中原,一路被動南撤,至贛閩粵,至東南沿海,至臺灣,至南洋島,至東南亞,至世界各地,由此在安土重遷的漢民族中孵化出一群不懼大海的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一個大型主題策劃報道也是講究“起、承、轉、合”的。報道客家尤其是系統地報道客家遷移的歷史,如果就客家寫客家,要么陷入浩若煙海的史料中難以自拔而充當“抄書匠”,要么盲目獵奇不加思辨地人云亦云難以有超越的新聞文化境界。到了2003年7月底,“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特別報道組的報道理念基本成型,即依憑本省和沿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智力支持,以實證精神沿西晉末年以來客家先民在中國大陸5次大遷移的基本路徑,進入贛粵閩客家聚居地,在中華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探尋客家文化精神,用歷史說明客家而不是用客家說明歷史。隨之,敲定了“從洛陽到‘洛陽’”的報道起始點和完結點,這兩個“點”既有客家遷移史的照應意味,同時又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文化緣系,其物化表征是河南洛陽河與福建洛陽江上的兩座洛陽橋。起始和完結的兩個“點”有著首尾照應的亮色,其間便以“長藤結瓜”的方式組織稿件,“藤”是萬里尋蹤路途上的“采訪日志”,“瓜”為客家先民遷移史上有過重要活動的地域的長篇報道。
精神和物質的籌備都在有步驟按計劃地進行。特別報道組的出征時間定在9月25日,報道活動必須10月25日在福建的泉州完結——如此主題報道歷時一個月是比較合理的,從報道題材、報道內容的發稿量考慮,版面調配和稿件配置相對集中,“長藤結瓜”的發稿節奏既能不斷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考慮到閱讀承受能力;更重要的一條是與10月26日客屬懇親大會開幕有機銜接,讀者的需求和媒體的職責要求使得報紙乘勢轉入對懇親大會的報道;再就是報社與河南大學出版社商定聯合打造“客家文化研究叢書”,《客家遷移萬里尋蹤》是其中一道亮色,既是向萬里歸家的海內外客家親人獻禮,又彰顯大河報將報道、圖書出版和社會活動整體策劃運作的綜合實力。
報社為這次主題報道新購置越野車3輛,配備車載對講機、筆記本電腦8臺并配置無線上網卡。特別報道組一分為三,相互策應分工合作,重點地域合力強攻,一鄉一鎮分兵拿下,“長藤”則在二三百公里的幅度“拉網”,“結瓜”處就聯袂而入階段總結并商討前行,總編輯助理劉書志和隨行指導專家、人文民俗學者孟憲明統籌協調,文字記者于茂世和許笑雨、齊岸民和李紅軍各為一組,攝影記者朱清河根據整體部署隨機“串車”。報社本部由副總編輯王守國“坐鎮中軍”協調版面組織編排,機動記者部主任郭傳廉和編輯王占營、李春負責稿件處理。
9月25日,《大河報》以7個版的篇幅推出了《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的首日報道,第二天又是5個版。以報道的規模效應構成了所謂“‘大河’的巨大沖擊”。
以今探古回視中原貫通“萬里尋蹤”主題報道與懇親大會報道
文章結構方法所講究的“虎頭、豬肚、豹尾”,對于大型主題報道的整體策劃同樣適用。“客家萬里尋蹤”之所以在第一天發稿就以7個多版的篇幅轟然推出,也是基于辦報多年形成的一個新聞認知,即媒體所追求的信息量在數量累積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強量或質量的追求,也可說是以強量或質量的支撐推出數量優勢達到止于至善的信息傳播效應。
9月25日《大河報》頭版頭條通欄標題是《循先民遷移長途探客家文化源流(引題)從洛陽到“洛陽”(主題)本報“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特別報道組出征(副題)》,300多字的消息配以時任《大河報》總編輯馬國強為特別報道組送行的大幅彩色圖片,形成有力的視覺沖擊。
隨后,除A03版“客家遷移萬里尋蹤采訪日志”欄目下的《先民打從這里過》,從A05版至A10版,用一個版刊發文化思辨性言論《我愿順流而去找尋你的方向——寫在“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啟程之際》呈示主題報道策劃的意旨,配以特別報道組采訪路徑示意圖,其他五個版登出第一個“瓜”、長篇報道《千年一夢洛陽橋》的上部和中部。
如此隆重推出,是為了開門見山地提升到預設的報道層面上,將主題報道策劃的各類體裁集中展示以造成充分的閱讀期待。既然具有對報道質量、報道規模等綜合實力的自信,在各家媒體陸續開始“同體作文”的情勢下,也就不妨徹底亮出“底牌”,擺開陣容,明確告訴讀者要報道什么和如何報道,將自身置于讀者的審視和督促之下,也使得讀者在與其他媒體的對比中有所鑒別。
在《我愿順流而去找尋你的方向》中,對這一主題報道策劃的宗旨和思路有著明晰的闡釋——
“黃河邊一座洛陽橋,東海邊一座洛陽橋;
黃河邊的洛陽橋在河南洛陽,東海邊的洛陽橋在福建泉州;
兩座洛陽橋,相隔千萬里,跨度逾千年。
萬里之遙,千年之久,一脈相連——源自河洛根植中原的血緣之脈、文化之脈。貫穿這條脈絡的,是一個叫‘客家’的中華民族的民系。
一種歷史文化、精神理念物化為兩座洛陽橋。”
“由于災荒,由于戰亂,由于……草原文明、農耕文明、海洋文明沖撞著、融會著,客家先民離開了祖根中原,離開了宗源河洛,在1700年的時間里、在萬里數萬里的跋涉中,懷抱祖宗牌位,身背中原文化典籍,續寫祖祖輩輩傳承的家譜,漂泊、遷移、開創著……”
“大河報的決策層決定派出特別報道組,驅車萬里,沿西晉末年以來客家先民在祖國內地遷移的主要路線和現代聚居地,進行式報道,移動性發稿,發揚大河人對重大題材進行宏大報道的作風,對此預計歷時一個月的采訪進行了大量的案頭準備和物資投入。
報道客家,就應當以客家人那種吃苦耐勞、求真務實、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守中求變、兼容并包的精神去采訪、去發現。
那種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采訪習氣,那種浮躁冒進以偏概全的報道作風,是我們歷來所反對的。
我們堅信,‘新聞是靠腳板寫出來的’,走不到,問不清,訪不細,定然‘道’不明;我們更堅信,厚重的新聞不僅要靠腳板,更要靠大腦,是靠腳板和大腦共同完成的。我們堅信,行進式新聞是靠行萬里路完成的;我們更堅信,厚重的行進式新聞不僅要靠行萬里路,而且要靠讀萬卷書來成就。”
“我們對客家遷移歷史和現狀的基本認知是:根在河洛,一脈相承;英才輩出,源遠流長。我們的采訪方法是:把握血脈,由源及流;從今探古,回視中原。我們的采訪路徑為:順流而去,連線成網;重點采寫,力求全面。”
歷史的天空下行進著特別報道組的車隊,現實的黃土地和紅土地上邁動著記者們訪今尋古的腳步,洛陽河、大運河、淮河、長江、贛江、章江、貢江、汀江、瓊州海峽、臺灣海峽、洛陽江融入了“大河人”辛勤的汗水,嵩山、大別山、八公山、鐘山、黃山、廬山、井岡山、南嶺、六萬大山、武夷的山影與紅色采訪服交相輝映。洛陽——鄭州——固始——揚州——南京——蕪湖——婺源——九江——南昌——贛州——寧化——長汀——上杭——永定——梅州——廣州——金田——海口——深圳——惠州——廈門——福州——泉州是這次主題報道策劃“長藤結瓜”的大致模樣。
10月21日,一家報紙的《今日評報》中寫道:今日“大河”刊登了數個厚重新聞和策劃性新聞,為“大河”在與同城媒體對比中增分不少。A13版的《途窮石壁悠然見》和A14版至A15版的《汀江之畔續“華”章》,是已持續較長時間的《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繼續……說明,新聞策劃有利于提升新聞價值。由此可見,新聞策劃對于報紙本身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約15萬字和近200幅圖片報道完成了“客家遷移萬里尋蹤”主題報道的結構形態。
10月26日《大河報》的“客屬懇親大會特刊”以《回故鄉訪客鄉》為主旨,圓滿地融會貫通了客家大會的報道和“客家遷移萬里尋蹤”活動,成功而順暢地實現了2003年度《大河報》客家的整體報道前期和大會期間的銜接摶換,營造了“客家遷移萬里尋蹤”主題報道大結局式的氛圍。
“站在海風與江風、大海與江河、中原與客家風云際會于斯天風浩蕩于斯的洛陽橋上,我們終于可以喘口氣歇息片刻了,這也是我們一個月來尋求到的唯一的片刻寧靜,這寧靜一如客家人在異鄉找到世外桃源后的小憩,恬靜而美好。”只有切實體味到客家遷移的艱苦卓絕,方有如此情動于衷的文字——1個月、8省區、3部越野車累計里程20028公里,這是在泉州洛陽橋頭統計的數字,這2萬余公里絕非單車每天平均行程222.5公里那樣的簡單計算,那其中大部分的夜間行車、日驅千里,那舍車徒步、涉溪過河、翻山越嶺、實地踏勘、走村串戶,其中的甘苦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新聞的整合博得客家遷移史研究“頭彩”
作為主題報道策劃,其間應當包括社會活動的策劃。但社會活動的策劃和運作應有其所秉承的原則,那就是絕不能為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其應當是整體報道水到渠成的一體化運作,報道的側翼支持。
書香洋溢的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廈廣場,參加贈書儀式的海內外客家親人、國家有關部門和省領導們面對1000套《客家文化研究叢書》感佩不已,稱贊是河南人民獻給世界客屬大會最好的文化禮品。來賓們認為這種報社和出版社緊密合作打造優質新聞報道衍生產品的模式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而在萬里之遙的福建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橋頭,單是自發前來參加“客家萬里尋蹤”報道活動結束儀式的當地群眾就有近500人,當地領導一連聲地表達著對遠道而來的“河南老家人”的問候和親情,特意趕來的華僑大學副教授李朝陽對記者說:“小的時候,我就聽說河南有個洛陽,我們這兒也有個洛陽,這難道是巧合嗎?早就該有人深入研究了。沒想到你們記者捷足先登,搶了頭彩!”
當這個主題報道策劃“塵埃落定”,回首曾經走過的路,是客家人以汗血鋪就的路,慷慨而悲壯。對于如此重大題材的報道,置身其間的編輯記者們對于新聞文化、精神品位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層面的提升。對“源自中原,根在河洛”的漢族客家民系歷史和現實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予以近距離的接觸、體味,通過以“客家”為載體的中原文化的遷播、衍化、存留而體悟中華文化博大強勁的生命律動。而為此走的路,是特別報道組在南中國大地上勾畫出的交叉復合的網狀結構行程圖。
人文思想史博士張寶明教授評說《客家萬里尋蹤》時寫道:“從大氣磅礴的《從洛陽到‘洛陽’·客家遷移萬里尋蹤》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中原文明直到今天還散發著的輻射力和親和力。我們充分領略到了河洛文化從容大氣、海納百川的胸懷。手與手相牽、心與心相連,我們也仿佛從文化尋根的拳拳之心中聽到了一首天籟之音:‘你我天涯共此時,我們相約并不遙遠。’當我們站在黃河邊的洛陽橋眺望東海邊的洛陽橋時,那座橋也正在找尋著自我方向。”“出征時,‘客家遷移萬里尋蹤’報道組詠唱著那句‘我愿順流而去,找尋你的方向’的歌詞;征程中,他們有為一個地名發現而流露的驚喜,有為一個歷史典故而‘望盡天涯路’的執著;歸來時,從洛陽到‘洛陽’已經寫滿自己那充滿深情的諾言:讓我們播種河洛之愛。”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