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法律對每一位普通公民而言已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抽象化概念,掌握并運用法律武器以維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已成為每個公民迫切的現實需求。豐富多樣的法制類報紙專刊的產生,以及法制電視專欄,特別是電視法制頻道的涌現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日益迫切的社會需求。
業界專家曾用十二個字概括法制宣傳的基本要求,那就是“根在法,重在普,貴在深,淡于奇”,寥寥十二個字不但準確地道出了法制宣傳的重任所在,而且也揭示了把握法制宣傳的基本準則。
鑒于此,筆者認為相對于普遍意義上的“新聞”而言,法制新聞還應特別注重如下幾個特別屬性。
一、客觀性
這是確保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相平衡的關鍵所在。
司法獨立的目的是為了司法審理過程中不受外界干擾,以維護法律的尊嚴,而法制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也是為了督促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辦案,杜絕“暗箱操作”,因此客觀地進行報道是法制新聞既能維護司法獨立,又能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重要平衡點。
這就要求法制新聞的報道者在法制新聞的采編實踐過程中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客觀報道、公正評述,而不能裁判。也就是說報道者必須如實反映事實的真相,在自己的報道中不能不負責任地隨意發表意見。為此報道者應做到:①詳細了解案件的全貌和問題的實質。特別是對正在進行的案件報道,報道者決不能攙雜個人主觀情緒,時常見諸報端和熒屏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之類的評語勢必對審判機關的最終判決帶來干擾。②報道中將新聞事實的來源出處交代清楚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新聞的報道中常見的“警方經調查初步認為”,“據現場目擊者介紹”等都是對新聞事實來源的必要交代,這種做法可有效避免記者在報道中僅憑主觀臆斷便輕易下結論,從而減少報道的主觀隨意性。③不得對司法人員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不得故意捏造事實歪曲報道。少數報道者僅憑一方當事人之詞,肆意假借“維護司法公正”的名義,動輒對司法人員進行“針砭”,這樣不僅會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還有可能將自己送上被告席。④準確恰當使用電視同期聲,特別是雙方當事人申明的主要觀點應盡可能采用同期聲,以避免在轉述中出現偏差和失實。
二、專業性(準確性)
這是法律權威性的最起碼要求。
具體而言,法制宣傳工作大至立法原則、立法精神的把握,小到法律術語的運用均必須做到準確無誤,不能有“硬傷”。諸如報道中時常出現的把“犯罪嫌疑人”直接說成“案犯”、“罪犯”,把司法活動中專用的“偵查”誤用軍事概念上的“偵察”,甚至大肆褒揚法官“大義滅親”審判自己的親人,大張旗鼓宣傳公捕公判活動等。都不僅損害法律尊嚴,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也會極大地貶損媒體的社會形象。這就要求法制記者不僅要有強烈的法律意識,更要熟知相應的法律法規。
三、敏感性
法制宣傳因其題材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創作者在注重突出時效性的同時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充分考量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因此①法制新聞報道者必須克服為片面追求新聞轟動效應,而不適當地展示犯罪細節、技偵手段、兇殺血腥場面、保安隱私性案件等。②堅決杜絕為迎合少數不健康獵奇收視需求而進行渲染炒作的現象。③對重大突發性案、事件和波及社會面大的群體事件更要密切關注、冷靜分析、謹慎報道,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④對危害司法公正的監督性報道也要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進行。⑤除基于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打擊嚴重違法犯罪需要不得已采取的隱蔽性采訪手段之外,應嚴格控制偷拍設備的使用。前不久,鄭州某大商場突然接到匿名電話,稱商場內被放置了爆炸裝置。警方立即對商場進行了緊急戒嚴。記者在第一時間前往采訪,但考慮到社會穩定和有利于案件偵破的因素,我們沒有急于發稿,而是在案件偵破,抓獲犯罪嫌疑人后才正式播發了這一消息。不但有效展示了警方打擊犯罪的能力,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四、知識性
法制宣傳的專業化程度高低取決于其對報道的節目中法律含量的開掘和法律視點把握的準確度與否。因此法制新聞必須把法律含量的大小作為選題的首要標準,在具體策劃采制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法律切入點和落腳點選擇,使法制報道與一般意義上的新聞報道嚴格區分開來,不能簡單地停留在事件渲染和描述的層面上,努力做到不僅讓受眾“知事”,更要讓受眾“曉法”,使受眾在滿足對案事件了解的基礎上通曉法理,真正達到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公民守法意識的根本目的。典型而準確的報道不但能起到普及法律知識、增進人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良好效果,還能促進和加快立法工作的進程。新聞媒體對深圳“11·19”玩具廠一場大火吞噬70多名工人生命和福建某外資企業把工人關進狗籠等事件的報道就引起了社會輿論和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此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部旨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的《勞動法》終于在廣大職工的熱切企盼和輿論呼喚聲中誕生。
五、服務性
受眾關注、看重法制類報道的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其能夠在解法釋惑的同時,具有依法監督、協助司法機關確保司法公正、解決公民現實司法難題的重要功效。因此法制報道者應切實履行“三貼近”的宣傳報道原則,著眼現實,仔細傾聽百姓合法合情的需求和呼聲,切實擔當起國家和社會賦予自己的輿論監督責任和神圣職責。在報道中傾注人性化的關懷,但報道者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服務百姓決不是“包打官司”,努力確保使自己的報道嚴格規范在法定的范疇之內,真正做到用事實說話,由法律評判。我們法制頻道新聞性骨干欄目《法制報道》在2003年9月改版時就充分考慮到了法制類節目服務現實,促進百姓現實難題依法解決的特性與職能,于是全天候開通了熱線值班電話,直接解答解決百姓的司法難題和司法求助,并在欄目中辟出專欄,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報道,解決了諸如拖欠民工工資、噪音擾民、無故解除勞動合同等眾多現實難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