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份報紙,讀“本報訊”后面的那一長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簡訊,兩三個署名,至少2個,一個人署名極少。4個或5個也有,再加上作者的身份如本報記者、特約記者、實習生、特約通訊員、通訊員,洋洋大觀占了20多個字。如某報9月30日1版報道“某地第四屆花博會開幕”的消息。全文200字,就有4個署名。再如10月19日某報報道一個新設備用于選礦的新聞,全文含標點符號僅300字,也署4個作者名。9月3日某報1版反映某市環(huán)境整治的新聞,竟有2名記者、3個通訊員共5個作者署名,600字的新聞,僅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個字(通訊員已刪姓取名)。最近,筆者對某報第9版上發(fā)表的11篇“本報訊”(不含新聞照片和通訊)的署名作了統(tǒng)計分析,署名1人的3條,占27.3%;署名2人的3條,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條,占45.4%。上述分析,只是新聞署名不規(guī)范的冰山一角。一些晚報類、都市類報紙的新聞署名就更亂了,如某都市報百字新聞署名4~6(尤其是法治、社會新聞居多)。
寫文章搞報道本來是非常個性化的勞動,思維活動很個體,怎么一發(fā)表署名就成為多人組合。筆者要問:“誰是真正的作者?”新聞署名中還有一種怪現(xiàn)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無記者無以成新聞,“本報記者”多是第一作者,下面依次是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通訊員、實習生。據(jù)我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縣市基層通訊員發(fā)表的新聞稿,幾乎沒有一篇無“本報記者”署名,哪怕是一篇“豆腐塊”也不放過。這種新聞署名多而濫的現(xiàn)象,實質(zhì)上是一種新聞腐敗,不僅嚴重損壞了黨報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而且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人們尊崇的新聞媒體這塊凈土也不干凈了。因署名惹官司的新聞時有發(fā)生,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某些地方黨報作為本地的主流媒體、當?shù)攸h委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本應是宣傳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引導人的旗幟,規(guī)范新聞署名的表率,但近年來,某些新聞媒體的新聞署名卻亂套了。
新聞署名的規(guī)范,首先要保證署名的真實性。新聞署名的真實準確,也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署名打假,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措施。規(guī)范新聞署名,一要恪守新聞職業(yè)道德,維護新聞記者形象;二要整治新聞市場,保護新聞資源,防止對資源“濫采濫伐”,浪費新聞資源,讓真正的新聞資源開發(fā)者成為第一作者,保護他們的署名權(quán);三要納入新聞媒體“三項學習”中,端正無產(chǎn)階級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四要媒體的新聞出版部(夜班值班編輯)當好署名把關(guān)人,給予他們以充分的把關(guān)權(quán),除長稿(1000字以上的通訊、調(diào)查報告、新聞故事等)外,新聞消息一律只能署名2人,凡超過2人及以上者,依次劃掉,如此措施的落實要有鐵的手腕和剛性操作,新聞署名沒有治理不好的。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