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社年僅39歲的共產黨員、主任記者甘遠志在報社工作3年共1095天,采訪寫作稿件達1051篇。去年9月4日,他在東方市采訪,由于勞累過度引發心臟病因公殉職后,全省各界干部群眾近千人參加追悼會,送別這位愛崗敬業的好記者。
他像戰士一樣倒在了采訪第一線,各界群眾淚灑椰城。千萬人呼喚著:“遠志你別走,我們還想天天在報上看見你。”
2004年9月4日,藍天白云下的海南島上,陽光燦爛,海風輕拂,當人們翻看這天的海南日報頭版新聞,《盡快啟動大廣壩二期工程》的消息映入眼簾,這項靜態投資20多億元、為解決海南島西部幾十萬畝干旱農田灌溉問題的工程引起了海南干部群眾的高度關注,但撰寫這篇稿件的記者甘遠志卻在這天下午因突發心臟病,殉職在大廣壩所在的東方市采訪第一線。
次日,熱帶陽光雖然依舊燦爛,可這天海南日報頭版刊發的《本報記者甘遠志因公殉職》的消息,卻讓眾多讀者心里蒙上了陰影。
“遠志去世的消息傳來時,我根本不敢相信,到處買報紙。找到一家報亭,就將所有50多份報紙全買了下來,當時好像不想讓別人看到這樣的消息,太讓人難以承受了。”海南省電力公司秘書郭凱明說,“遠志你別走,我們還想天天在報上看見你。”
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召開局務會議,噩耗傳來,與會人員為悼念甘遠志默哀3分鐘。安監處副處長楊俊斌悲痛地說:“遠志,還記得那次參加海南醫藥產業發展研討會嗎?夜里12點過了,你把我叫醒核對資料。我很感慨,你白天跟著采訪,所有程序一點不漏,晚上別人進入夢鄉的時候,你卻要挑燈夜戰!我說,你累不累?你卻笑瞇瞇地回答說,累是累,明天稿子見報,就不覺得累了。”
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的甘遠志,曾在四川南充日報做了8年記者、編輯。1994年9月受聘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刊《新世紀》(周刊),先后任編輯、副主編。
瓊州大學教授、作家杜光輝說,我與遠志在《新世紀》共事6年多,他坦蕩的胸懷、對事業的忠誠,讓我永遠無法忘懷。尤其他的敬業精神和才華有目共睹,他撰寫的《世紀末年,中國經濟向何方》、《中國股份制的路該怎么走》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專稿,很多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選用。3年前,刊物轉制,他去了海南日報。
據南充日報副總編輯劉文逵介紹,甘遠志在南充日報時就是一名優秀的記者。1989年7月10日,華鎣市溪口鎮發生特大滑坡,221人被深埋在近百萬立方米泥土、石塊里面。甘遠志主動請戰去搞現場報道,2小時就進入了滑坡區。當時,局部滑坡仍在繼續,他不顧個人安危,直往滑坡的馬鞍山上沖,采訪了在現場的武警官兵、當地干部群眾。連續7天,他都一早上山采訪,晚上下山寫稿,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
報上一天沒有你的名字,你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滋味。你說:“我是記者,不下去怎么出新聞。”
1095天,1051篇稿件,其中好稿162篇,這是血肉之軀所能為?
去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34個頭版頭條。
——一個記者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節日、假日、睡眠,究竟是什么精神支撐著他?
海南日報社總編輯常輔棠說:“共產黨員的事業心、敬業精神和不尚空談的采訪作風鼓舞著甘遠志,這也是他留給報社同事的寶貴精神財富。小甘太愛新聞了,外出采訪第一時間看不到報紙,他習慣打電話問同事,某某稿子見報沒有。他說,報上一天沒有自己的名字,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滋味。”
3年前,甘遠志剛調到報社理論評論部,他就對同辦公室的錢躍說,想到基層去。他說:“我是記者,不下去怎么出新聞?”
于是,他到了海南島西部偏遠貧困的東方市駐站。當時,記者站已近癱瘓,狹小的房間滿屋灰塵,沒有電腦,沒有交通工具,老式空調“嗡嗡”作響。
東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符巍回憶說:“甘遠志沒有半點怨言,我半開玩笑地說,你在研究院已是副處待遇,還到我們這里來吃苦,圖個啥?他哈哈一笑說,當記者,天天接觸新人新事,是個金不換的差使,美著呢。”
很快,甘遠志便稿件頻發,半年多時間,寫下了一大批稿子,現在讀來都津津有味。如《小腌瓜挺進大市場》、《臺商巨資改造海防林》、《把假干部通通清退》、《“金大田”香蕉跑贏市場》等。
2001年8月底9月初,連續的狂風暴雨使東方大地洪水肆虐。甘遠志身披雨衣仍全身濕透,唯有筆記本緊緊揣貼在懷里,人都站不住,還奔跑在抗洪前線。幾天幾夜,他與干部群眾在一起吃快餐、啃饅頭,現場采訪寫稿。他除按報社要求發了3篇稿件,還采寫了反響強烈的特寫《為了11名民工的生命》、《大壩上的9小時》和長篇通訊《洪流滔滔顯本色》。
乘海南首列瓜菜列車千里跨越進西安,是甘遠志策劃的最為滿意的一次采訪活動。他與報社攝影記者、海南電視臺記者隨車采訪,每天兩篇稿件。
攝影記者古月回憶說,貨運列車震動很大,車廂昏暗,別說寫稿,人坐在車上都不舒服。但為了保證每天及時發稿,小甘跟著火車節奏寫稿,列車開動時,他就了解情況,列車途中停下時,他就趕緊寫稿。8個大男人在不到20平方米的貨車里呆了7天7夜,到西安那天已經是下午兩點鐘,我說請他去吃羊肉泡饃,但他堅持把稿子寫完才去吃飯,半個小時就寫好了最后一篇“跟車手記”《淚別267號車組》。他說那是從心里流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他念給我聽:“傅廣俊力求平淡地說出:你們一下走了哈,反倒不習慣了哈”,淚水卻奪眶而出。他邊念,我們就一邊流淚。
當記者,就要為老百姓說話,這是甘遠志很看重的一條原則。他說,黨報記者應該是黨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在東方市,當時市檢察院的一名干部壟斷了運輸市場,石料運不進來,只能用他的車,而且要高價,其他人拉石料,他就砸車打司機,工程面臨停工。甘遠志得知這件事后,立刻跟市委書記反映了這件事,回到海口又發內參,引起省政府的重視,派了專門調查組調查這件事;私彩泛濫時,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大膽揭開了“保護傘”的秘密;當農機服務收費、中小學收費和農村供電收費亂現象初顯的時候,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敲響了警鐘。
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你說:“新聞記者要是與采訪對象扯不清楚,新聞就喪失了獨立和權威。”
粵海鐵路公司辦公室副主任李文奇清楚地記得,在粵海鐵1號渡輪調試階段,甘遠志背個采訪包在現場采訪的情景。有一次下大雨,他渾身濕透了,還一如既往地采訪。李文奇說:“小甘從不提任何要求。大多數的時候是自己隨便找個地方吃飯。”
“甘遠志3年多來,為我們海南藥業的對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我們總想報答他,但他的要求很簡單——加入我們局的籃球隊。”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局局長曾渝告訴記者。
海南日報經濟部主任華曉東說:甘遠志是家里的頂梁柱,他要養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兒,負擔可想而知。但不該自己拿的錢,他一分都不要。他私下里對同事說:“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新聞記者要是與采訪對象扯不清楚,新聞也就喪失了獨立和權威。”
華曉東說,甘遠志盡管并不富裕,但在采訪中,有人需要錢時,他都會慷慨地伸出援手。寫“發現油氣”系列報道時,他曾自己花錢請來王國珍老人,由此找到了當年發現鶯歌海油氣苗的第一人。
海南日報社社長王綏雄說,甘遠志去世后,我們才得知他妹妹、妹夫下崗多年,至今仍無工作。他分工跑經濟領域,只要有一閃念就可以解決家里人的工作問題,但是他沒有。
2004年9月下旬,海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作出決定,授予甘遠志“愛崗敬業的好記者”榮譽稱號,并在全省新聞戰線開展向他學習的活動。
(據新華社海口2004年12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