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手術中,“割闌尾”恐怕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了,很多家長經常會這樣警告小孩:“吃完飯不要跑跳,否則,得了盲腸炎(闌尾炎俗稱)可是要開刀的!”然而,醫生認為,人們對闌尾炎的認識并不多。首先,闌尾炎并不等于“盲腸炎”,引起闌尾炎的罪魁禍首其實也不是“盲腸”,而是從盲腸處“伸”出來的一條“小尾巴”。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闌尾炎都須手術治療,因為不少疾病的癥狀與闌尾炎非常相似,所以,醫生在決定為病人施行切除闌尾前,診斷一定要非常明確,否則,患者有可能會“白挨一刀”。
闌尾與免疫關系
不少人認為,闌尾是身體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官,所以,得了闌尾炎,最好就把闌尾切除,以絕后患。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闌尾是人體的一個免疫組織,里面有著豐富的淋巴組織,可以殺死會引起腹腔疾病的微生物。人在12歲~20歲時,是闌尾淋巴組織增長的高峰時期,闌尾腔內約有200多個淋巴濾泡。過了這一年齡段,這些組織開始逐漸減少,到了30歲之后還會進一步下降,60歲后就基本消失了。
因此,有專家認為,成人切除闌尾,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沒有任何損失,但是對于兒童,闌尾可能會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所以,還是應該盡量采取保守治療,以免影響孩子的免疫力。如闌尾發生不嚴重的炎癥時,可用藥物消炎。但問題是區分闌尾炎癥的嚴重程度,需要進行復雜的生物化學實驗,而很多患者為了保險起見,往往選擇手術。因此,正確診斷是手術的前提。不過,在臨床上闌尾炎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的,再加上沒有特異性的檢測,門診所做的檢查大多只能供參考,不能作為絕對的診斷標準。
此外,右下腹劇烈疼痛雖是闌尾炎發作時較典型的癥狀,但這種腹痛并不一定都是由闌尾發炎引起的。其他因素還有很多,光是醫學上記載的就有10種~20種。而在這些同樣可引起類似癥狀的疾病中,相當部分是不需要手術的。還有,闌尾炎是否需要手術,還要看炎癥的病變程度。早期的癥狀,病情相對比較輕,通過保守治療,如服用藥物之后病情消退且不復發,就不需要做手術;倘若發病時間長,患者闌尾出現化膿性感染、充血水腫、穿孔等現象,就必須作切除手術了。
餐后蹦跳與闌尾炎無關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不少人習慣把闌尾炎叫做盲腸炎,實際上二者不是一回事。盲腸和闌尾其實是“鄰居關系”。
外科醫生指出,闌尾發炎時的表現多數是急性腹痛,先是肚臍周圍或上腹痛,然后轉移到右下腹,病人同時還會伴有發燒、惡心、嘔吐等癥狀。那么,闌尾炎與飯后的蹦跳有關嗎?其實二者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是因為,闌尾的腔非常細小,正常的就算加上外壁也才0.3厘米~0.5厘米,而內腔更是小之又小,根本掉不進飯粒。所以,引起闌尾炎最常見的原因,是一些細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糞粒、寄生蟲卵掉到了闌尾腔內,越積越多,形成了糞石,堵塞闌尾腔,造成細菌繁殖所引起的。
此外,一些兒童因為受涼、腹瀉、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原因引起腸道內細菌侵入闌尾,或者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使闌尾壁反應性肥厚,血流受阻,誘發闌尾發炎。有的人用餐沒有規律,飽一頓,餓一頓,腸道功能紊亂,時而拉稀,時而便秘,致使闌尾肌肉痙攣和蛔蟲鉆進闌尾發生阻塞,同時也導致血液運行不良,闌尾內的糞汁排不出來,細菌繁殖就此引起發炎。
因此,醫生認為,預防闌尾炎并沒有什么特別有效的方法,關鍵是注意飲食衛生,出現了炎癥感染要徹底治愈。
怎樣識別假性闌尾炎
假性闌尾炎的疼痛不是炎癥性的,而是激惹性癥狀。腸易激綜合征現在非常多見,這是一種以結腸功能性運動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發病以及病情加劇與精神因素有關。當痙攣性腸運動障礙主要發生于盲腸、升結腸或闌尾時,可有右下腹疼痛,易被誤診為闌尾炎。
假性闌尾炎不僅有疼痛、壓痛和反跳痛,有時還具還有某種轉移性特點,這顯然與精神因素和腸管應激有關。疼痛呈現多變性、隨意性和迷惑性,易導致誤診,故而有的人一緊張就疼,一生氣就痛。此類病人敏感多疑,有點肚子疼就盡往壞處想,越想越像闌尾炎。因此,醫生應當多觀察,讓患者放松情緒,轉移其注意力,如排便后疼痛減輕或消失,便有助于鑒別真假闌尾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