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由于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次數少、強度弱,上海地區的秋季平均氣溫大約要比常年偏高1攝氏度~2攝氏度,如前兩年就達到了17.9攝氏度~20.1攝氏度;再加上這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從而呈現出非常典型的秋季氣候——干燥、少雨,因而自本月以后,養生保健也須與時俱進,由夏季保養逐漸轉入秋季調理。
生津防燥
在傳統醫學中,秋季屬金,主氣為燥,現今又遇氣候異常、氣溫增高,自然是燥熱之氣更盛,最易引發體內陰血津液的損耗。中醫認為,此時保健養生的重點為生津、防燥。現代氣象醫學研究表明,中醫說已獲得了充分的科學依據支持。因為環境濕度過低、空氣干燥,不僅會造成人體水分迅速地揮發,皮膚、黏膜的極度干燥,還將嚴重削弱機體的免疫抗病功能。當空氣濕度低于40%時,因鼻腔和呼吸道黏膜的脫水,就可導致黏膜彈性降低、纖毛運動減緩,黏液分泌減少;從而使人體呼吸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
相關的數據顯示,環境和空氣中濕度的改變,還會直接影響致病微生物的生長與代謝。有研究報告指出,低于38%的環境濕度,有利于病菌的滋生與繁殖,而相對濕度在45%~55%時,則病菌死亡較快。所以,人們長期處在低濕干燥的空氣環境中,常常可因流感病毒和革蘭氏陽性細菌繁殖速度的明顯加快而感染得病。因此,從氣象醫學而言,無論是環境濕度的過低與過高,都不利于人體的健康。
支招
進入秋季后,人們首先應密切注意觀察周圍環境中的變化,一旦發現相對濕度偏低,就應及時采取措施,如向地上灑水,或啟動增濕器等,以補充濕度;也可在居室或辦公室,養上一些水生植物或魚類,用來增強室內的相對濕度。
其次,當氣候干燥時,不要食用過于辛辣的食品,不要長時間使用空調,以減少水分的揮發和預防軀體津液和環境濕度的過度損耗。同時,應多飲水、喝湯與補充一些含水量較為豐富的新鮮食品,如梨、柿子、蘿卜、西瓜、藕、甘蔗、牛奶、豆漿等。
保健處方——石斛生津茶
鮮石斛25克,鮮生地20克,鮮蘆根15克,青果5枚。將前三味加水,用文火慢熬30分鐘,再放入青果浸泡,代茶飲用。
此方從中醫“三鮮湯”演變而來,所使用的均系鮮藥,汁水豐厚,生津之力最強,對秋季津液不足者尤為適用。
調養肺氣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與秋季相對應的臟器系肺,此時若有外邪侵襲,最易受傷害的往往就是肺。現代流行病學的調查也已證實了這一點。秋季是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季節,如支氣管哮喘的高峰期就集中在10月前后。而造成多發的原因,除了氣候干燥、呼吸道黏膜脫水、免疫力下降外,灰塵、細菌也易附著在黏膜表面上。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秋季空氣的流動速度較為緩慢。以上海地區為例,一年中風速春季最大,冬、夏次之,秋季最小,這就容易造成周圍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吸入呼吸器官內誘發疾病,如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難以飄散的污染物。但此種污染大多數集中在交通要道、生產作業區、公共場所、門窗緊閉的室內等處,在郊外空曠地帶、植物密集區域、海濱湖畔等處,程度往往較輕。
支招
上海經過多年的環境改造,空氣污染時間段日益減少,但在養生保健時,仍須加強生活環境的通風換氣,切不要一遇氣溫稍有下降,就急于關門閉窗。此外,適當地通風換氣和進行室外運動,有利于人的耐寒訓練。正如我們的先祖早就摸索出來的科學規律:秋天從熱入寒,無須馬上增衣加被,以“凍”為好。這也是秋季養生、保護肺臟的經典之處。
為何秋季保健重在調養肺氣?中醫認為,肺為華蓋嬌嫩之臟,稍有不潔之氣侵襲騷擾即可患病,因而既不能過寒過濕,又不可過熱過燥,而通過肺部的吐故納新,正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最利于人體氣血的運行。
保健處方——石斛蟲草鴨肉湯
冬蟲夏草10克,石斛15克,鴨肉250克,水800毫升、姜汁半湯匙,鹽1茶匙。先將鴨肉洗凈,姜去皮磨汁,與蟲草、石斛一并置入燉盅內,加鹽,燉3.5小時后,即可食用。此湯不僅可滋陰生津、補肺益氣,且能促進人的食欲,強身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