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這個含義明確的詞匯在漢語里指“達到完全發育,尤其是在身材、體力或智力方面的人”;社會學則認為“成年”是對經濟獨立、家庭生活和社會責任等的角色的認定。然而,在我們身邊,卻有這樣一群“奔三”的人,本應處于“成家立業”的黃金期,卻過著“三不”——不立、不婚、不育的生活。既不愿意工作,無法自立,也不想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他們的經濟來源依靠父母,連日常生活也由雙親照顧。他們,是拒絕長大的“成年人”。
三十不立
王波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國企工作,可是很快就覺得單位規矩太多、人際關系太復雜,于是辭職不干了。隨后,他應聘進入一家民營企業,兩個月后又辭職,理由是,這份工作沒有前途。后來他陸陸續續還找過幾份工作,但不是嫌薪水太低就是覺得工作太辛苦。父母心疼兒子,便勸他不要心急,慢慢找,總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于是,王波便開始賦閑在家,白天睡覺,晚上打游戲或和一幫朋友出去玩,沒錢了就向父母伸手,再也沒動過找工作的念頭。轉眼間就到王波30歲的生日了,父母對于供給兒子的日常生活開銷并無太多怨言,但對兒子遲遲不肯成家卻一籌莫展。王波和女友是在大學期間認識的,感情一向穩定,在父母看來,這段感情早該是瓜熟蒂落了,但兒子偏偏一直不提結婚這個話茬,若是多說幾句,兒子便答道:“我自己都靠你們養活呢,結什么婚啊!再說,結了婚你們又會要求抱孫子,我可擔不起這個責任。”
父母的錢就是我的錢
馮勵勤出生在一個小康之家,這個獨生子從小就受到寵愛,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高考落榜后,雙親花費巨資把他送去英國留學,期望用“海歸”的名頭換來一份好工作。兒子學成歸國,卻遲遲不肯找工作,說是在國外學習太辛苦,現在要好好休息一下,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無所事事。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卻不忍開口說些什么。一天,兒子突然說自己要創業,開口就要50萬元。父母看兒子總算愿意干點什么事了,心里自然高興,毫不猶豫地出資。僅僅半年,兒子的咨詢公司便宣告倒閉,投入的50萬元自然打了水漂。沒過多久,他又說要重新創業,這次要投資餐飲業,需要很大一筆啟動資金,自然又是向父母張口。看到二老態度猶豫,馮勵勤居然理直氣壯:“你們掙來的錢不給我花給誰花?”
“啃”一口書本,“啃”一口母親
傅大媽住院了,醫生說是因為勞累過度引發高血壓。在醫院住了沒幾天,聽說兒子沒飯吃整天上館子,只能硬撐著回家。傅大媽的兒子今年28歲了,正在復習準備考博。說起這個兒子,傅大媽一臉自豪。他3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一家外資投資公司工作,可不到半年就辭職不干了。因為他覺得,以自己的學歷不可能在公司里出人頭地,于是決定專心考博。“我兒子可不是找不到工作,他在考博士呢,將來可有前途了!”每次遇到小區里的鄰居,傅大媽都要說上一番。
傅大媽的老伴很早過世了,如今家里的經濟來源都靠她做鐘點工的收入來支撐,每天要做三四家。她還“理所當然”地包攬了家里的一切家務,不僅要把飯菜端到兒子桌前,連個碗都不讓兒子動手洗。兒子看書到凌晨,她還會半夜三更起床做一頓有營養的加餐……大病一場之后,傅大媽開始擔憂:如果自己的身體不行了,兒子今后可怎么辦呢?
清華大學博士生呂鵬新近完成的一份題為《他們不再是孩子了》的社會學報告中,一位母親如此描述她在工作上屢屢失敗的孩子:“這孩子不太做家務,小時候不讓他做,都挺大了,西瓜籽都不會吐,瓜子也不會嗑,都是大人嗑好了給他。總之,別人干得下來的事,他就干不下來。”
其實,20年來這種抱怨屢見不鮮,早在“獨生子女一代”便出現了苗頭。但當已經進入所謂“成年年齡”的年輕人職業失敗后,生活上仍完全依靠退休的父母時,才開始引起恐慌。更為嚴重的后果是,這樣一群連“斷奶期”都沒過的“成年人”,他們甚至拒絕擔負起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即使他們為人父母,也必然缺乏對子女的教養能力。
專家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整個社會和相當數量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乃至成年以后,往往會舉社會之力大包大攬地為兒女設計人生、排除“路障”,而這,恰恰是對子女責任和權利的剝奪。造成的惡果便是,很多年輕人從小至大習慣于逃避本應承擔的責任,甚或根本沒有“成年”的能力。
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系主任陳映芳教授認為,中國社會表面上特別重視青年,但是作為一個一個的個體的、生命體的年輕人,他們的權利、欲求,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獲得認可。由此帶來的尷尬現狀是:一方面他們在家庭里是獨生子女、“小皇帝”,而社會視大學生若精英,視研究生如天之驕子,可是他們真正的生存狀況是很可憐的。我們現在的升學制度,規定了青少年必須全力去扮演“好孩子”、“好學生”之類的角色,而對于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制度上卻沒有真正落實——小孩子連起碼的游玩時間都無法保證,許多孩子到了法律上的成年,還一直處在家庭和學校的嚴格管理、控制下。
人從自然人(生物人)到社會人,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角色化是社會化的內容之一,即學會扮演這個社會所期待的角色。但社會化還有其他許多重要的內容,譬如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發展,各種同一性(如性別、身份認同等)的獲得。可是在現實社會中,年輕人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性格、情感發展以及他們的主觀意志、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等,這些方面的社會化,卻一直是遭到忽視的,有的甚至是空缺。
陳教授認為,高度角色化或過度角色化,難以避免地會影響社會化,也就是帶來年輕人“社會化不足”的問題,導致人格發展出現偏差。這幾年一些青少年惡性犯罪現象如馬加爵事件以及“啃老族”、“不婚不生”一族的出現,都與此有著深刻的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