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歲半的兵兵長得虎頭虎腦,煞是可愛。小家伙最喜歡父母給他買的玩具了,但卻有個不好的習慣,玩著玩著就會把積木之類的放在嘴里啃。這不,鬧起肚子來了。但這次的腹瀉卻和以往不大一樣,解出來的大便像蛋花一樣,除此之外,還有食欲不振、嘔吐、發燒、小便少等癥狀。媽媽以為小兵兵吃壞了肚子,照例給他吃了一些黃連素,可兩天下來非但沒有見效,病情反而加重了,原本紅撲撲的小臉蛋變得黃黃的,都快脫水了。爸爸趕緊抱著小兵兵去了醫院,醫生診斷為“輪狀病毒腸炎”——這種病在秋季很常見,幼兒特別容易染上。而此種病毒性腹瀉的治療與護理方法與其他類型的差別甚大。
輪狀病毒究竟是何物
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學者首次發現這種危害兒童健康的病毒——人類輪狀病毒(HRV),因在電鏡下顯示為典型的車輪輻條狀結構,故命名為輪狀病毒。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瀉,發病者多見于3歲以下,尤其是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由于小兒胃腸功能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胃腸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種病毒。
輪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據醫學資料顯示,全世界因急性胃腸炎而住院的兒童中,高達50%~80%的人群是患了輪狀病毒性腸炎。輪狀病毒腹瀉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秋季,但在南方地區則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這種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在48小時~72小時之間。病兒會出現發燒、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癥狀,繼而嘔吐、解水便,每天腹瀉次數在5次以上甚至數十次。大便為黃色或黃綠色,帶有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塊,糞質不多,有時呈蛋花湯樣。病情嚴重時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一般病程為7天~14天。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正確,會導致患兒出現脫水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還可合并腦炎、腸出血而危及生命。
如何對付輪狀病毒
如果孩子得了秋季腹瀉,因為屬于病毒性感染,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合并細菌感染者除外),也不要使用成人慣用的止吐藥或止瀉藥,而應去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
補充水及電解質
補充水分是關鍵措施,累積補液時間應控制在4小時~6小時。若經過補液,脫水已糾正,但孩子仍有腹瀉,則按照“拉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液,此時口服補液鹽的濃度可較前稍淡,如原為每袋補液鹽加500毫升水,可調整到750毫升。配好的補液鹽放置不能超過24小時,超時則不可使用。如果孩子脫水嚴重,光靠口服無法滿足身體對水分的需要,應及時去醫院進行靜脈補液。
恢復腸道菌群平衡
由于菌群失調可使腹瀉遷延不愈,嚴重影響小兒的健康,因此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早治療。一定要停用不敏感的抗生素,以恢復患兒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抵御病原菌定殖侵襲,有利于控制腹瀉。可選用培菲康、樂托爾等藥物。
合理飲食
以往患兒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或干脆禁食,理由是讓胃腸道得以休息,想當然地認為禁食后腹瀉會減輕。近年來,專家們認為此舉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小兒處于饑餓狀態,會引起腸蠕動增加腸壁消化液分泌而加重腹瀉。所以,專家學者們認為,腹瀉時不必禁食,且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進食一些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之類。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含有小兒所需要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奶及所有代乳品優越得多,而且衛生、經濟,喂養方便。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給予適當的飲食,孩子即使腹瀉次數多一些,也會逐漸好起來的。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可減少腹瀉次數,縮短病程,但要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