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可以成不了名成不了家,建不了功立不了業,但必須成人自立,至少要自己養活自己。而本該是勤奮工作的年紀,現在卻依然要由父母供養著,這與其說匪夷所思,不如說發人深思。在對“啃老族”予以斥責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冷靜思考一下,誰造就了“啃老族”?我們又可以做些什么?
剖析“啃老族”
根據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全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這些早該自立卻因種種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啃老族”。有人這樣形容這類人群: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親,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啃老族”主要有以下人群:一是大學畢業生,由于就業比較挑剔,總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這一類約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占10%左右;三是“創業幻想型”的青年人,他們雖有強烈的創業愿望,但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這一類約占20%;四是頻繁跳槽者,跳來跳去最后找不到工作,這一類占10%;五是下崗的年輕人,習慣用過去輕松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業,這一類占10%左右;最后一類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臟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這一類占30%。
在國內,“啃老族”是個新失業群體,且有不斷壯大增加的趨勢。而國外對這類人群的研究經驗表明,他們更容易走向吸毒、暴力犯罪,更容易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啃老族”折射溺愛之害
相信“啃老族”的父母在被“啃”的時候,感受到的不但是經濟上的壓力,更有精神上的負擔。然而子女今天的好逸惡勞、游手好閑,不正是這些為人父母者當初栽下的苦果嗎?
分析上述六類人群,“啃老”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懶和嬌卻是通病。值得注意的是,“啃老一族”大都是最初幾代的獨生子女,他們從一生下來就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油瓶倒了也不扶,父母長輩對他們倍加溺愛。即使后來上了中學、大學,也是吃不得半點苦,耐不得半點勞,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自理和自立,兩者內涵不同,卻有因果的關系,未成年時生活上都無法自理,成人之后又怎么會有自立能力?
而且,大多數父母在對子女的撫養過程中,只重視和關注諸如衣著是否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養身”環節,而往往忽視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獨立、人格是否成熟等“養心”大事。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無憂,未受過任何委屈,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包辦,即使長大成人了,仍然無法從精神上“斷奶”,對父母依賴至極。進入社會后,發現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父母也還有能力養活自己,便心安理得地認為“父母掙的錢我來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經地義,做父母的就應該俯首甘為子女“牛”。
然而,讓人更為不解的是,過去的家庭教育已是缺憾萬分,但面對要靠上輩養活的“啃老族”,他們的父母長輩卻總是不愿積極正視,而是持讓人萬般無奈的態度。認為“現在的孩子個性很強,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長又舍不得,看著孩子整天在家混日子,心里雖恨,可又沒有辦法,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只有養著吧”。父母長輩這樣的思想,只能縱容“啃老族”猛啃、久啃,直至自己精神和心血耗盡,孩子“混吃等死”或成為社會“第一殺手”。
父母的養育義務應盡到什么時候
現在,尤其是在城市里,孩子通常念到大學畢業時已二十二三歲,再讀碩士研究生,還得兩三年,加上讀博,到開始工作都二十七八歲了。這個階段,一般來說,都由父母供養著,多數父母也視之為自己的義務與職責。
父母撫養孩子的義務應當盡到什么時候?顯然并非越遲越好,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將剝奪下一代的自主發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克服困難的快樂。
不要以為給予總是好事情。人往往有惰性,“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但是兵家方略,也是人生境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給孩子更多的依靠很可能害了他們,因為,父母在為孩子庇蔭的同時,也擋住了其成長的陽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素質教育專家孫云曉認為,減少“啃老族”要從孩子們小的時候做起,培養其獨立人格。比如,5歲以后的孩子就應該和父母分床睡覺,上學放學在安全的前提下無須接送;孩子從小不應獲得太多的零花錢,要學會獨立地生活,等等。父母最終要確立孩子18歲以后應該獨立生活的想法。
不能忽視的孝心培養
在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大型調查中,有29%的人認為,贍養父母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父母,在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加強對子女責任心和孝心的培養。
自從計劃生育成為基本國策之后,許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結果是培養了孩子的自私心理,產生一切“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孩子幼小的心靈只懂得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道愛別人,長此以往,他們將來也不可能像父母呵護自己那樣去孝敬父母。調查表明,如今受虐待、合法權益受侵犯的老人當中,不少子女是過去被父母嬌生慣養的。
專家指出,做父母的在子女年幼時,就應該注意培養他們敬老的觀念。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如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為父母泡一杯茶、盛一碗飯、捶一下背,等等。如此,在父母年老時,子女自然會維持以前的這種關系,繼續關愛父母。同時,中年人要為下一代做出榜樣,只有孝敬父母,自己老時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和尊重。因為,孩子的目光所及會對父母的言行作出一些價值判斷,父母的價值取向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以后的性格和為人。
學校教育能做些什么
既“教書”又“育人”,要“授業”更需“傳道”。雖然我們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成長起來的“啃老族”,在學校接受的卻多為只重視分數的應試教育,學校只“教書”而不“育人”,教師只“授業”而不“傳道”,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如此,本已在家庭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就沒有了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機會;在家庭中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唯我嬌貴的“小公主”,就沒有團結、協作的素養實踐。最終導致他們在生活中無力自理,社會中無力自立,就業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賴長輩,不得不“啃噬”父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促進“啃老族”就業的必由之路。勞動科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李天國對此現象解釋說,目前職業教育的內容和科目設置不適合勞動力市場,沒有以就業為導向,導致學生在從學校到就業過渡的歷程當中出現斷層。他建議,應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階段增加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增加對就業的認識,做到事先預防;而“啃老族”真的出現后,特別是對那些沉淀下來的具有高學歷而缺乏職業技能的大學畢業生,要敦促其接受職業再教育,盡快適合勞動力市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