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1月15日,凝聚著眾人心血的《康復》雜志創刊號終于出爐。正如在“發刊詞”中所說的,《康復》雜志“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實例,廣泛的題材,向廣大讀者報道當代康復發展的新貌,總結我國民族康復的傳統,介紹名人攝生養身之經驗,解答人們種種康復疑難。她要從新穎中獲知識,從趣味中求實用,成為廣大病殘患者及其諸親好友的福音?!彪s志從首發5.1萬冊,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發行量突破78.6萬冊大關,成為健康類雜志中的翹楚。
20年后的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艱難創業歷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985年6月9日是個很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那天,雜志社的第一次籌辦會正式舉行。此后,上海北京東路395號302室那間僅10平方米的斗室便成了我們的“大本營”,自7月26日第一次總編會議起,我們幾個主要負責人幾乎三天兩頭聚在這里商討辦刊特色,我們達成共識:《康復》要辦出自己的鮮明特色,將期刊與“新聞紙”結緣,使期刊“新聞化”,在堅持醫學科學性、知識性的同時,應突出新聞性、實用性、服務性。為此,我們討論并擬定了“名人康復”、“名醫咨詢”、“福音覓蹤”、“心藥一帖”、“不妨一試”等20多個欄目。在“創刊號”上,打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健身康復有道,求醫問藥指南,第三醫學興起,為君增壽添歡”。
《康復》的刊名,我們請年高八旬、正在康復中的前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顧問且是書法大家的魏文伯題寫。魏老這位革命老前輩歷經三次中風,康復中還能潑墨揮寫刊名,這本身已是新聞。他心境開朗,堅持氣功治療,適度鍛煉,輔以服藥,同疾病頑強斗爭的生動故事,既符合康復醫學的科學性,又可給廣大康復中人們借鑒實用。
“創刊號”的文稿我們很早就開始著手準備,通過多次嚴選精編,力求達到專業性與可讀性并重的要求。比如有一篇《孕婦保健服裝》,文字不多,圖樣20幅,需占2頁,一般醫學雜志絕不會采用,但我們考慮到適用于廣大孕婦家庭讀者,還是不惜篇幅采用了。封面設計,請《文匯報》資深美術編輯徐建青精心繪畫,從他十多幅設計稿樣中挑選了1幅,并請他再作補充提高,才審定采用。
20年前的11月24日,星期天早上,我把連夜劃好的“創刊號”版樣和全部齊、定、清文圖稿送進中華印刷廠。按當時工廠規定流程,從發稿到出書需60天。在老廠長朱平安、新廠長徐新甫等大力支持下,車間師傅們加班突擊,又經我們三校審定,于1986年1月15日拿到了第一本樣書,比預定流程提早了10天。
1986年1月17日下午4時,《康復》雜志社假座國際飯店14樓孔雀廳,舉行“創刊號”新聞發布茶話會。上海市有關領導與全市各大媒體負責人、眾多醫學專家歡聚一堂,協辦單位杭州中藥二廠(中國青春寶集團前身)廠長馮根生因出國,特派代表來滬祝賀,信誼藥廠多位領導到會。會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舒文說:“康復事業在我國剛剛興起,《康復》雜志出版是及時的、必要的,新穎獨特,我表示熱烈祝賀。”新聞界老前輩、新民晚報總編輯束紉秋舉起手中的《康復》“創刊號”連聲評價“好,好!”他說:“雜志一拿到手,我就非常喜歡,總的感覺六個字:通俗、實用、漂亮?!币钊?,上海各大報都刊登中國第一家《康復》雜志創刊的新聞,電臺、電視臺作了播報,新華社向全國發了電訊稿。廣大讀者反響熱烈,雜志社不斷收到上海及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許多讀者的來電、來信和匯款,紛紛要求訂閱《康復》。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白楊,因丈夫著名導演蔣君超大病后正在康復中,知道《康復》雜志創刊了,認為“君超很需要”,親自上街問詢購買。不到1個月,“創刊號”已發行5.1萬冊。
在《康復》雜志“創刊號”上,大量篇幅刊登了鄧樸方、魏文伯、范瑞娟及美國總統里根等中外名人康復新聞專訪與故事,發表老山前線英雄展亞平、書法家周慧王君、世界殘疾人運動會金牌得主盲姑娘趙繼紅等“強者之歌”,又推出“五分鐘健身術”等多篇康復方法和豐富的實用性內容,在“名醫譜”專欄中,反映了全國一流乃至世界先進的醫療水平。有楊忠華采寫的《于氏手》,報道了再造大師于仲嘉;有周稼駿采寫的《健美奇跡的創造者》,報道了我國整形外科之父張滌生教授的高超醫術與高尚醫德。張教授說:“《康復》雜志在科學性、知識性的前提下,以服務性和實用性為特色,這種設想很好?!彼硎緲芬鈪⒓与s志社的醫療咨詢服務工作。確實,后來包括張滌生教授在內,上海市500多位名醫專家多次不辭辛勞為廣大《康復》讀者義務咨詢服務,雜志在病人與醫生之間架起了很好的“橋梁”。《康復》就此迅速興旺發達,發行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傲居同類雜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