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寫我,去介紹甲梅吧。”知道我要為《康復》雜志“上海名醫”撰稿時,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鄭重其事地推薦上海市“科技精英”、該院醫生楊甲梅教授。
瞄準世界醫學前沿
1985年,脫穎而出的楊甲梅,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吳孟超院士的研究生。在吳院士指導下,他在肝膽外科的專題科學研究中,勇于探索,取得一系列成果。1987年,率先在國內外建立在B超普通探頭引導下,經皮穿刺腫瘤內注射無水酒精,治療肝臟惡性腫瘤的新技術;次年,又率先在國內采用縫扎術醫治肝海綿狀血管瘤和嚴重肝挫傷;1990年,在國內外首先系統研究出用巖藻糖甙酶診斷早期肝癌的新方法,并很快在全國推廣應用;1992年,最早在國內開展腹腔鏡非常寄生蟲肝囊腫開窗術;1993年,率先在國內外開展肝癌細胞對抗癌藥物的敏感試驗,提高化療抗癌的療效……
敢為患者擔風險
在吳孟超教授的影響下,楊教授視病人為親人,不論身份顯貴還是普通大眾,都一視同仁。
有位美籍華人,因患特大原發性肝癌,腫瘤占據肝右葉,直徑達28厘米,殘余肝臟不足常人的1/3。手術風險極大,萬一發生意外,就會損害主刀醫生的聲譽;但若不及時手術,病人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醫術精湛的楊教授,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說:“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的努力。”最后,成功地為病人切除了重達3.3千克的腫瘤,這在美國華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近十幾年來,楊甲梅接診、治療了上萬例疑難肝膽病的患者,把很多中晚期肝癌病人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讓他們重新生活在美好的人間。
樂與病人交朋友
許多經過救治的病人康復后,常送一面錦旗,以表達感激之情。然而,楊教授認為,治病救人是醫者天職,沒必要搞形式。“只要是病人,我都把他們當作朋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少患者出院后常向他咨詢病情變化以及注意事項,楊教授接到電話,即便再累,也會打起精神作詳細解答。
一位16歲時做過肝移植的女孩,考進大學后,第一個就是向楊叔叔報喜。前不久,她又告訴楊教授自己已經畢業了,還有了心儀的對象。男朋友并不嫌她換過肝,提出要結婚。女孩擔心會影響身體,特地來征求意見。楊甲梅高興地說:“不僅可以結婚,只要保養得好,今后還能生兒育女呢!”楊教授心中時刻裝著病人,患者更是忘不了他的救命之恩,這位女孩的故事,就是“醫患一家親”的生動寫照。
有位在17年前進行肝癌手術的患者,今年已71歲,兒子已是正處級公務員,孫子考進重點大學,都成了他打電話的理由;就連老伴身體不適,要吃什么藥,也會來咨詢。如楊甲梅不在,從事護士職業的妻子,就成了老楊的“二傳手”,有些簡單的問題,她會馬上解答或處理。為患者解除病痛,視他們為朋友,是楊教授夫婦最大的快樂。
“發火要看是對誰”
“聽說楊教授本領大,脾氣也大,不易接觸。”聽到這個評價,楊甲梅爽朗地笑道:“脾氣嗎?這要看對什么人,對病人可不能發脾氣!” 楊教授對“脾氣”也“實事求是”。“病人找你看病是緣分,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而不僅僅是服務的對象。病人身患絕癥,已令人同情,怎么忍心再對其發火呢?只要一接觸患者,我的腦子就靜不下來,就是睡在床上,也在想怎樣盡快解決他們的痛苦。”楊教授言為心聲,令人動容。
一次,一位60多歲的老人實施肝癌手術,一周后,做了B超檢查,好久也爬不起來。當時,楊教授的研究生站在一邊看著,沒有立即出手相助。楊甲梅當時就火了:“醫生的責任,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倘若老人是你的父親,你會忍心這樣看著嗎?換了你發不發脾氣?”寥寥數語,說得研究生心悅誠服;在場的病人和家屬動情得一時語塞,連聲說“謝謝……謝謝……”
楊教授對來自同事的幫助從不拒絕,并且非常歡迎,說這能使他工作更得心應手。科室的護士長許麗麗,經常和他交流工作情況。前不久,她告訴楊教授:“新來的護士樣樣都好,就是不會笑。”楊甲梅一聽就急了,說:“那不行,病人看了會不舒服的。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她們學會笑,即使不能像空姐那樣,也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天使般的微笑。”
薪火相傳接棒人
53歲的楊甲梅,現任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特需一科、二科主任,肝移植主任,博士生導師,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總后“科技銀星”獎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今年又被評為上海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三十強”。
愿吳孟超院士和楊甲梅教授之間的師生情像我國外科泰斗裘法祖和肝膽外科吳孟超院士演繹60年的師生情一樣,薪火相傳照肝膽,成為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又一佳話。